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臺灣地區相關機構  > 正文

臺北市

2011-01-05 16:4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北市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東起南港區大豐裏,西至北投區關渡裏,南為文山區指南裏,北為北投區湖田裏,四週均與臺北縣交界。現為臺灣“中央政府”所在地,也是臺灣最大城市。
  
  一般而言,臺北這個稱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範圍。臺北舊城區只包含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前,城中區的範圍。早期稱呼的臺北則是狹義的意指包括大安區,松山區,大同區,信義區,中正區,中山區與萬華區在內的臺北市舊市區。然而,由於舊城區趨於沒落,商業重心與市政核心東移,以及大量來自於臺灣中南部的外來人口聚居於周圍衛星市鎮,今日稱臺北時的意義,有時是指臺北市12區,也有時泛指包含臺北市與臺北縣、基隆市在內的整個大臺北地區。


  臺北設府,始於1875年,當時臺北盆地屬於臺北府淡水縣,但並未明文設置臺北市。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於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臺北市。

臺北市
(臺北市旗) (市政府徽)
簡稱 臺北、北市
別稱/昵稱  
行政區類別 “直轄市”
區劃 12個區
政府所在地 信義區
市長 郝龍斌
政府網站 臺北市政府
市花 杜鵑花
市樹 榕樹
市鳥 臺灣藍鵲
電話區號 02
總面積 271.8平方公里
(臺灣的第16位)
   
總人口 262萬人
(臺灣的第2位)
   
人口密度 9622人/平方公里
 
   
毗鄰 臺北縣
 
臺北市在臺灣的位置
地理
經度 東經121.6度
緯度 北緯24.9度
東西寬度  
南北長度  
總面積 271.8 平方公里
 - 陸地面積  
 - 水域面積  
海拔高程 最高:1120m(七星山)
最低:
中位值:
氣候
氣候類型 副熱帶季風氣候
年平均溫 22.7℃
 - 最高月均溫 29.3℃
 - 最低月均溫 15.8℃
年降水量 2100多毫米
無霜期  
年日照時數


行政區劃沿革與現況


  臺北設府,始於1875年,當時臺北盆地屬於臺北府淡水縣,但並未明文設置臺北市。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於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臺北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臺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於臺灣省。1967年7月1日升格為“直轄市”,次年並將郊區分屬臺北縣與陽明山管理局的六個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歸本市管轄。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12區,合併龍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為萬華區,合併城中區、古亭區為中正區,合併景美區、木柵區為文山區,將建成區、延平區併入大同區,將松山區南半分割為新設置的信義區。

目前臺北市共有12個市轄區,分別為:
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歷史

   根據記載,臺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漢人遷至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海岸開始,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加臘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産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1884年,臺北府城城墻及五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移至臺北,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

   1895年以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據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落成為止。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臺北府城城墻及西門,以原臺北城範圍內的區域(日本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臺日本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墻原址興築四條三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區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辟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臺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型態。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國民政府于當時的公會堂舉行受降儀式,後來並將“公會堂”稱改名為“中山堂”,正式為日本殖民史劃上句點。

  戰後,由於1949年大批軍民撤退來臺,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臺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在美國的資助下,道路、住宅、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也開始逐步進行;城市的已開發區域原先集中于舊市區西側,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70年代與1980年代可説是臺北市的高度發展期,城市的商業重心也從這時候開始逐漸東移,西區相對顯現出發展衰退的態勢;伴隨高度發展而來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終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1990年代之後,市區鐵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運、公共汽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相當程度地紓解了交通上的壓力;信義計劃區開始快速發展,市政府與市議會亦遷至該地;原本漸趨沒落的西區,于西門町等地帶也開始進行局部改造、更新計劃。不過,如何兼顧傳統社區或商圈的整建,與原有特色的保留,仍是一大課題。


地理


地形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臺北縣接壤處,整個山系于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于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水文

  北市境內的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自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經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大稻埕)、萬華、公館、景美等地的市區邊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續接大漢溪)。基隆河于關渡一帶自淡水河分出,流經社子、士林、大直、內湖、松山、南港後出臺北市境續流經臺北縣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內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進行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于景美一帶自新店溪分出,流經景美、木柵至臺北縣深坑。雙溪于士林、北投交界一帶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雙溪分出,雙溪流經芝山岩、外雙溪(故宮附近)等地,磺溪則流經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紗帽山、大屯山。


氣候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又因為是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幹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而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冬天,或是較冷的春天(如2005年2~3月蒙古高氣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臺北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臺北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由於位在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汽的季風,此風也是在冬季帶給臺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臺北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而不易使熱氣排出,使得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攝氏1~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的臺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應注意隨身攜帶防雨用品。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而形成午後雷陣雨。


歷任臺北市長列表


上級派任
(1945年11月1日至1951年1月31日)

第1任,黃朝琴:1945年11月1日~1946年2月28日 
第2任,遊彌堅:1946年3月1日~1950年2月5日 
第3任,吳三連:1950年2月6日~1950年11月
第4任,項昌權:1950年11月~1951年1月31日(代理市長)

(市民直選)
(1951年2月1日至1967年6月30日)

第1屆,吳三連:1951年2月1日~1954年6月1日,為首任民選市長 
第2屆,高玉樹:1954年6月2日~1957年6月1日 
第3屆,黃啟瑞:1957年6月2日~1957年6月 
第4屆,黃啟瑞:1960年6月~1961年8月 
代理,周百鏈:1961年8月~1963年12月14日
第4屆,黃啟瑞:1963年12月15日~1964年6月1日
第5屆,高玉樹:1964年6月2日~1967年6月30日
(黃啟瑞曾因官商勾結被停職,由周百鏈代理,被法院判決無罪後續任)


“直轄市”時期,“中央政府”派任 
(1967年7月1日至1994年12月24日)

第1任,高玉樹:1967年7月1日~1972年6月10日,為改制後的首任市長。
第2任,張豐緒:1972年6月10日~1976年6月11日
第3任,林洋港:1976年6月11日~1978年6月9日 
第4任,李登輝:1978年6月9日~1981年12月4日 
第5任,邵恩新:1981年12月4日~1982年4月19日
第6任,楊金欉:1982年4月19日~1985年5月30日
第7任,許水德:1985年5月30日~1988年7月25日 
第8任,吳伯雄:1988年7月25日~1990年6月2日
第9任,黃大洲:1990年6月2日~10月14日間為代理市長,10月15日真除~1994年12月25日

市民直選 
(1994年12月25日至今)

第1屆,陳水扁:1994年12月25日~1998年12月25日,為改制後首任民選市長。
第2屆,馬英九:1998年12月25日~2002年12月25日 
第3屆,馬英九:2002年12月25日~2006年12月25日

第4屆,郝龍斌:2006年12月25日~2010年12月25日

第5屆,郝龍斌:2010年12月25日~

 

[責任編輯:牛耕叟]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