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臺灣地區相關機構  > 正文

基隆市

2006-01-09 10:5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基隆市原名“雞籠”,位於臺灣本島北端,

臺灣省基隆市

基隆市市徽
簡稱:基隆
政府所在地 中正區
面積 第22位
132.7589平方公里
人口 第19位
388,624(2009/8)人
電話區號 02
7個
市樹 楓香
市花 紫薇
市鳥 老鷹
行政區類別 省轄市
市長 張通榮

舊時取“基地昌隆”之義定名“基隆”。

  全市總面積為132.7589平方公里,百分之九十五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臺北縣相鄰,僅北面一處有少量的平原迎向大海,自古即為深水谷灣的良港。

 

  由於三面環山,在過去交通不便時代,使得基隆與其他縣市交流不甚頻繁,反到有機會接受來自海洋文化的熏陶,而造就特有之海洋文化。


  歷史


  基隆,舊名雞籠。

  有一種説法認為現在的基隆是取音自“雞籠”,因為有個“雞籠山”,事實上“雞籠山”跟基隆相去甚遠,不足以用來做為城市聚落之名,而是漢人將原本居住于基隆一帶的原住民族 ketakalan(凱達格蘭族)的名稱只取首尾兩個音節 ke-lan 再演化成“雞籠、基隆”。

  明朝末年,日本人豐臣秀吉獲悉基隆蘊藏硫磺,欲出兵謀並臺灣,中途遇颶風而返,卻為基隆一連串的兵禍連結展開序幕。

 

  1626年,西班牙派出遠征隊從呂宋出發,在社寮島登陸,也就是今日基隆的和平島。隨即在島上西南端修築“聖薩爾瓦多城”。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佔社寮島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

 

  1668年,鄭經派軍討伐荷蘭人,荷蘭人兵敗,臨去之前,曾在社寮島的岩洞內刻字,後來被稱為“番字洞”。

 

  清朝中葉開始,基隆的發展變得極為迅速,主要與其礦産有密切的關係。基隆河流域不但産出沙金,且蘊藏有豐富的優質煤礦。


  
1875年,清政府將前此一直沿用的“雞籠”名稱改為“基隆”,以取其“基地昌隆”的吉祥意義。

 

  1895年,日人佔領臺灣,基隆港即籌劃展開五期的築港工程。此後,基隆市的經貿地位變得日益重要。


  1916年,基隆港的貿易額已超過淡水,甚至一度超越高雄港,而成為臺灣最主要的商港。


  
1924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臺灣第四大都市。


  
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基隆由於其主要物資吞吐港及海軍基地的地位,在大戰末期首當其衝,成為美軍轟炸的首要目標,港區幾成廢墟。

 

  1945年臺灣光復後,基隆港在基隆市政府及港務局的合作下積極展開重建工作,由於臺灣北部人口眾多,産業發達,使得位於經濟腹地的基隆港營運業務蒸蒸日上,港埠設施日趨完善。到了1984年時已躍居為世界排名第七的貨櫃港。


  地方名人


  日據時期:

  李碩卿:板橋林家西席,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筆,臺灣北部詩壇重要詩人。

  許梓桑:日據時期基隆街長

  顏雲年:小鳴吟社創始人,臺金礦業經營者。


  戰後時期:

  顏欽賢:顏雲年之子,基隆光隆家商創辦人。

  陶蕓樓:原籍浙江紹興,著名書畫家,曾創“七友畫會”

  陳其寅:傳統詩人,基隆大同吟社社長。

  周植夫:傳統詩人,精擅北管,曾領導暖暖靈義郡。

  廖瓊枝:有臺灣歌仔戲第一苦旦之稱,為臺灣重要民族藝師。

  王拓: 鄉土文學小説家。

  林建隆:詩人,有“流氓教授”之稱。

  地理環境


  基隆位於臺灣最北端,北臨太平洋,基隆嶼及和平島屏障于外。基隆港是北臺灣最大的天然良港,其港區範圍深入市區的自然地形,為港灣城市極其少見的特例。也因此,基隆港不僅牽動著基隆市産業發展,也影響著都市景觀。

  

  在地形方面,除了基隆港區為風口地形外,其餘地區則為環山所圍繞。

  

  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面,該市共分為七個區,即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暖暖區與七堵區,其中七堵區面積最大,佔該市面積42.38%,仁愛區最小。此外,基隆市另有七個附屬島嶼,即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每一個區域和島嶼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貌。

  行政區劃

  在行政區域劃分方面,基隆市共分為七個區,即中正區、信義區、仁愛區、中山區、安樂區、暖暖區與七堵區,其中七堵區面積最大,佔有本市面積42.38%,仁愛區最小。此外,該市另有七個附屬島嶼,即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每一個區域和島嶼都有其獨特的自然景致與人文風貌。


  教育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崇右技術學院
  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國立”基隆海事職業學校
  “國立”基隆商工職業學校
                          

編輯:秋日

[責任編輯:牛耕叟]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