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資料  >  行政法規  > 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2010.05.01)

2010-02-21 09:08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已經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公佈,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總 理  溫家寶

  二○一○年二月十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

  (1997年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31號公佈 2010年2月2日國務院第10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下簡稱審計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審計法所稱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獨立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産,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的行為。

  第三條 審計法所稱財政收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下列財政資金中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國有資源、國有資産收入;

  (三)應當上繳的國有資本經營收益;

  (四)政府舉借債務籌措的資金;

  (五)其他未納入預算管理的財政資金。

  第四條 審計法所稱財務收支,是指國有的金融機構、企業事業組織以及依法應當接受審計機關審計監督的其他單位,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實行會計核算的各項收入和支出。

  第五條 審計機關依照審計法和本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式進行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依照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有關政策、標準、項目目標等方面的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在法定職權範圍內作出處理、處罰的決定。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依法應當接受審計機關審計監督的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有權向審計機關舉報。審計機關接到舉報,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二章 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

  第七條 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履行審計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在本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審計工作,履行法律、法規和本級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責。

  第八條 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有派出機關的,派出機關的審計機關對派出機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計機關領導為主。

  第九條 審計機關派出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和審計機關的規定,在審計機關的授權範圍內開展審計工作,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十條 審計機關編制年度經費預算草案的依據主要包括:

  (一)法律、法規;

  (二)本級人民政府的決定和要求;

  (三)審計機關的年度審計工作計劃;

  (四)定員定額標準;

  (五)上一年度經費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的變化因素。

  第十一條 審計人員實行審計專業技術資格制度,具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審計工作。

  第十二條 審計人員辦理審計事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申請回避,被審計單位也有權申請審計人員回避:

  (一)與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或者有關主管人員有夫妻關係、直系血親關係、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或者近姻親關係的;

  (二)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經濟利益關係的;

  (三)與被審計單位、審計事項、被審計單位負責人或者有關主管人員有其他利害關係,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

  審計人員的回避,由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審計機關負責人辦理審計事項時的回避,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人決定。

  第十三條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正職和副職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

  第十四條 審計機關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撤換:

  (一)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二)因嚴重違法、失職受到處分,不適宜繼續擔任審計機關負責人的;

  (三)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職責1年以上的;

  (四)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任職條件的。

[責任編輯:牛耕叟]

相關閱讀:  

涉臺常識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