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臺胞之家  >   鄉音線上  >   臺胞故事

一位老臺胞的大陸情結

2019年09月27日 來源:福建臺胞之家網

  漳浦縣綏安鎮北部有一個村子,名叫後潭村。該村轄5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2800人。後潭村與附近樓腳村皆為蔡姓聚居地,以前曾合稱為霞潭村,這裡99%以上的村民為蔡姓。不過,由於歷史變遷,其中就有一戶姓陳的人家遷居於此。天長日久,這戶人家居然成了一個擁有80多名家庭成員的大家族,而且是當地人人羨慕的“五世同堂”。

  這戶人家的主人便是今年91歲的陳友全,他就是第一代來漳浦定居的臺灣高山族同胞。這位耄耋老人,10歲左右跟隨父母從當時被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省逃難到大陸,幾經輾轉,曆盡磨難,最終選擇在漳浦定居,並深深紮根。

  逃離殖民統治

  “我的父親出生於臺灣南部屏東縣恒春鎮,由於家人不堪日本侵略者的蹂躪和壓迫,在祖父母的帶領下,一家人乘船離開故土,跨過海峽,來到大陸,最初在東山縣落腳。”因為陳友全老人近來身體比較虛弱,記憶力大不如前,所以有些久遠的事情無法提及。不過,好在他的幾個兒女還能依稀記得一些塵封往事。其中,年過花甲的二兒子陳解良還記得小時候,父親曾告訴他們,當時日本佔領臺灣以後,陳家幾代人都在不斷抗爭,試圖逃出倭寇黑暗統治的魔掌,直至祖父母一代,歷經重重艱難險阻,終於成功擺脫。

  “然而落腳大陸後不久,由於大陸還處於黑暗的舊社會,舉目無親,他們在顛沛流離中過著悲慘的乞討生活。”陳解良告訴筆者,由於食不果腹、衣不遮身,生活異常艱辛,無奈之下,祖父母只好把還在懷中嗷嗷待哺的第四個兒子抱給人家養。因為那戶人家是廣東人,後來竟無從打聽其下落了。不久,在沿途乞討的過程中,由於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祖父母相繼病逝,只剩下父輩兄弟三人,三兄弟又因為戰亂,相繼流離失所,四海為家。

  上個世紀40年代末,經過各自奮力打拼,陳友全大哥好不容易在東山縣西埔鎮安下身來,並娶妻生子,過上穩定的生活。而他與小弟則流落到漳浦縣綏安鎮鹿溪一帶,所幸被一戶好心農戶收留,並幫他們放牛。以後,陳友全又到綏安鎮霞潭村(今為後潭與樓腳二村),被一戶地主聘為長工。那時候,砍柴、收稻穀、推磨子、壓榨甘蔗等等苦活累活,陳友全全都默默承攬下來,為的是兄弟倆有一口飯吃。弟弟長到18歲左右時,應漳州薌城一家運輸公司招聘,並落戶於此。這個時候,舊社會的黑夜即將過去,而新中國的曙光即將照臨。

  紮根漳浦後潭

  “大概在解放前,我的父親被漳浦霞潭村一蔡姓人家招贅,從此定居於此。”陳友全的小兒子、今年49歲的陳解明告訴筆者,由於父親性格憨厚老實、做事勤懇認真,當地一戶人家心疼他,覺得他是個可靠的男子,便將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他。這個“唯一的女兒”就是後來他們的母親蔡紅菊。成家後,陳友全和蔡紅菊夫婦倆恩恩愛愛,相濡以沫。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耘著幾畝薄田,雖然生活過得很清貧,但總算能勉強維持下去。

  1953年,東山保衛戰爆發,陳友全應徵入伍。“雖然戰鬥時間不久,但陳大哥在戰場上表現英勇,曾為救下戰友而身負重傷,子彈碎片至今還殘留于體內多處。”蔡大伯是陳友全的老鄰居,也曾經當過兵打過仗,對於陳友全的一些過往他都可以悉數道來。據他介紹,陳友全退伍歸家後,與妻子重新回到田裏,本本分分種地,辛辛苦苦勞作,再也沒有離開過村子。他們含辛茹苦,先後養育了8個子女,包括3個兒子,5個女兒。

  “我小的時候,父親常常在我們面前講起以往的故事,以此來激勵我們要不畏困難、艱苦奮鬥,至今記憶尤深。”陳解良追憶起往事,仿佛孩提時代美好的光陰重現眼前。

  上個世紀50年代,陳友全入了黨,因為他為人真誠質樸、務實肯幹,加之頭腦靈活、能力又突出,先後被村裏推選為村民兵營長、村黨支部委員、村黨支部副書記。而這一幹,就是漫長的二十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

  “老陳在村裏幹事期間,曾帶領村民修路造橋,開渠挖塘,做了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後潭村上了年紀的村民紛紛反映,陳友全擔任村幹部期間,總是想方設法為村民排憂解難,而且不貪不取,口碑一直很好,可謂德高望重,他得到了全村人的愛戴和擁護。

  教育子女成才

  陳友全在外是一個人人尊敬的好幹部;在內,則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嚴父”。

  “父親對我們要求很嚴,他總是告訴我們,別忘了祖先曾遭受過痛苦的殖民統治,也別忘了今天幸福日子的來之不易,要懂得惺惺相惜,更要明白自強不息。”對父親的教導,兒女們時時刻刻銘記在心。

  在陳友全的嚴格教育下,八個子女個個懂事明理,並且很早就學會了吃苦耐勞,長大後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幹事,不少成為能人。其中,陳解明就是其中一位成功的創業者。他原先在村裏種了幾年的田地,但是不甘落後的他決定憑真本事到外面去闖一闖。後來,他加入了運輸車隊,駕著大卡車來往于漳浦與晉江之間,一天一個來回。隨著業務漸漸熟悉,人脈不斷擴大,陳解明自己成立了一個運輸隊,擁有十幾輛卡車,而且業務不斷,贏利頗豐。因為從小接受良好的家教,陳解明誠信度高,創業精神出色,不但解決了許多人就業,還帶動了一方經濟,于2007、2008年連續兩年被漳州市民宗局評為“漳州市高山族同胞致富模範”。

  這個大家族曾有過不少的榮耀,其中最大的光榮莫過於1995年的一次不尋常的經歷。當年,時任省婦聯主席的王美香來漳浦時專程到後潭來看望慰問這一戶高山族臺胞。“家裏從來沒有來過這麼多領導,這麼多客人,我們比過節時還熱鬧,還喜慶!”陳解明對這次會見記憶猶新,他拿出當年的合影來給筆者看,指著上面的領導,臉上挂著幸福的笑容。“感謝共産黨,感謝祖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民族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舒心了!”

  作為高山族臺胞,因為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與照顧,陳家人一直引以為豪。“現在,陳家成了我們後潭村的驕傲,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給村裏帶來的貢獻與榮耀!”現任後潭村黨支部書記蔡建興如是説。

  期待家人團圓

  今年46歲的陳文金還告訴筆者,爺爺非常感恩這個美好的時代,對家族成員個個能過上好日子感到無比欣慰,不過唯一的遺憾就是,在有生之年還沒能看到祖國實現和平統一,還沒找到在海峽彼岸的高山族親人。

  作為漳浦第一代臺灣高山族,陳友全在漫長的歲月裏始終唸唸不忘臺灣高山族親人,一直沒有放棄尋找臺灣親人的努力。上世紀90年代,漳浦大南坂一位姓葉的高山族同胞曾經回過臺灣,陳友全就託付他打探家族親人的下落。不過,因為年久月深,高山族語言與閩南語又不相通,這位姓葉的臺胞回來時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好消息。後來,陳友全的兒子們又找到當地政府,希望借助電視臺錄製並播放尋親相關節目,能夠儘快幫他們找到親人,但是節目播出後,等待了很久,也是杳無音信。這樣反覆又嘗試了幾次尋親方式,都以失敗告終。此時,陳友全尋親的念頭幾乎徹底斷了。

  “我們在大陸生活的很幸福,希望海峽彼岸的高山族親人也能夠過得很好。將來有一天,臺灣真的回歸祖國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就可以經常來來往往,相互傾訴一份思鄉思親的情愫。”陳解良不忘父親的囑託,一直期許著美好的未來。

  陳解良表示,雖然在大陸無親無故,但是他們早已和當地百姓打成一片,融為一體,而且在村裏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和敬仰。他希望整個家族團結在一起,傳承好家風,融入金漳浦,邁進新時代,既懂得敬老孝親,也懂得感恩奉獻,把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光大。同時,他也希望後代子孫們,勿忘歷史,勿忘祖先曾經遭受的屈辱和痛苦,學會自強不息,繼續奮鬥不止,為祖國繁榮昌盛添磚加瓦,為新時代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作者:洪錦城,係漳浦縣報道組記者)

[編輯:卓高翔]

臺胞風采

鄉音文苑

臺胞之聲

臺胞故事

姓氏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