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之家網訊:“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是著名詩人、抗金名將文天祥寫的一首揚子江的詩,表達了文天祥對家鄉的熱愛和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揚子江那奔流不息的江水,在風雨里,經歷了多少的困難,多少場戰爭的流落,埋藏著多少優美的故事,承載著無數人的希冀。
來自臺灣臺中的楊子江與揚子江名字幾乎相同,聽到這個名字一見面就感到很親切,自然就想到了揚子江。楊子江風趣地說,在他的家鄉臺中,有一家揚子江飯店,因為名字相同的緣故,他就特別喜歡光臨。楊子江待人十分熱情,侃侃而談。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他對事業的執著,所付出巨大的勇氣、力量和才智。

楊子江和妻子馬亮珍在普禪山茶園 攝影/葉勁光
楊子江談起在臺灣的創業經歷,如同揚子江一樣風雨兼程,奔騰不息,雖然歷經磨難,卻永不言敗。他說從學校畢業後不久,就從事汽車維修行業,自己創辦企業,經過幾年努力,他辦起了汽車修理廠,生意一直不錯。不料一場特大臺風竟然把他整個廠房都掀開了,損失慘重,這件事使他決定改換行業,轉為農業生產。從事種植水果、茶葉,這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梨山蘋果、梨子、茶葉成為臺灣的名牌產品,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他因此而蓋起了三棟房子,本來可以在老家過著很悠閒的日子,萬萬沒想到,“9.21”大地震把他的三棟房子全部摧毀,連住處都沒有了,再加上梨山地區又發生了泥石流,當局對生產發展進行了限制,經濟發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但生活的磨難,並沒有壓垮他,經過反復思考,他決定到大陸闖一闖,盡管年齡已經60歲,但他絕不氣餒,他認識到只有長遠的眼光、開闊的思路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楊子江說:“我第一次到三明普禪山茶園考察,就被迷住了,普禪山茶園,雖然是老茶園,管理有待于改進,但其土壤、氣候都適合于名茶生產,茶葉觀形狀,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衝泡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品味後滿腔生津,甘醇清香,茶性和而不寒。” 他說半數以上的臺灣民眾有飲茶的習慣,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兩地土壤、氣候、制茶工藝等都相似,臺灣的茶葉品種及加工技術都是從福建傳入的。閩臺之間有著這麼深的茶文化淵源,如果做普禪山茶的營銷應當是不錯的主意,隨著對三明投資環境的了解,楊子江認為普禪山茶葉一定能夠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不僅可以打響大陸市場,還可以銷到臺灣去,讓兩岸一脈相承的茶文化得以交融、傳承的想法在他的心頭油然而生。
普禪山是三明一處旅遊點,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至九九重陽,人們成群結隊來普禪山朝聖、旅遊觀光,特別是農歷六月十二這一天,傳說是孫悟空生日,人山人海,十分熱鬧,很多人前來燒香拜佛,看日出。由于山高,有一段路況較差,平時人員並不多。
楊子江的茶廠,地處普禪山上的一個小盆地,又稱明陽界,海拔約1200米。普禪山上多股流水,在這里匯合。六十年代末,先後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和下鄉知青在這里安營扎寨,戰天鬥地,將上千畝的高山濕地改成了大寨田。七十年代,大寨田改成了茶園。八十年代後,這里逐漸拋荒了。九十年代,有商人在這里投資種植高山雲霧茶,建立無公害茶葉基地,但因多方面的原因,茶園難以經營,業主多次轉讓,就轉到楊子江手上了。2010年底,楊子江正式接管了這片茶園。
楊子江來的時候看中的是環境,普禪山茶園還比較偏僻,有8公里路段崎嶇難行,特別是茶廠周圍是手機信號盲區,打個手機走到100米以外的地方才有信號,但楊子江認為這里的環境是生態環境,高山出好茶,因為高山沒有污染。他相信,基礎環境的建設,政府相關部門一定會大力支持,投資初期,從道路、廠房到水、電、通訊設備都要從新開始,但這所有的艱難困苦對于開朗、豁達的楊先生來說,他完全有信心去克服。
合同簽定後,他就添置機械設備,對茶園進行改造,聘請了多名工人,將園地進行整理,深挖施肥,修剪培育等,嚴格按照技術標準,把好茶葉種植關、培育關和加工關,提高茶葉品質和效益。老茶園由于植茶年份長,常造成土壤表土衝刷嚴重,並常形成隔離層,土壤的物理性狀及化學性狀均較差。楊子江換種改植茶園,在掘除老茶樹後,全面深翻,破除隔離層,改善理化性質。他注意結合施入足量的有機肥,一邊深翻,一邊清理茶樹殘根,為改植後的茶樹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
僅僅半年時間,茶園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新加工的茶葉就生產出來,全部按臺灣的工藝生產,他把產品拿到北京、上海山東等地試銷,市場反映很好,幾位老客戶說是與臺灣的產品差不多。這就給他極大地增加了信心,進入全盤的規劃中。他將以近期、中期、長期的發展考慮,近期是用當地的茶葉做紅茶,然後引進臺灣阿里山品種,做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等等。他對普禪山生態茶文化園未來的發展目標是集茶葉生產、旅遊觀光、購物休閒于一體,利用“普禪山”旅遊茶葉品牌打造茶文化,開展以“茶旅結合”為特色的鄉村旅遊,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結合,將有利于放大和提升普禪山的旅遊形象,促進普禪山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他將建成“普禪山”生態有機茶基地2000畝;建立年設計加工茶青能力5000噸,產幹茶1000噸的“普禪山”品牌茶加工廠等。
談起在臺灣種植的梨山茶,楊子江十分自豪,他生產的紅茶長期銷售臺灣的大企業,臺灣一些著名的企業家常常選用他的紅茶,如: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等等,臺灣的“立法院”等行政機構也經常向他購買茶葉,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臺灣館,把他的茶葉作為臺灣精品向世人展示。
楊子江的愛人馬亮珍是一個寸步不離夫君的人,她是楊子江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生活上的伴侶,夫妻生活總是浪漫而充滿詩意。馬亮珍告訴我說,與楊子江生活了三十多年,從來不拌嘴,一種責任、一種親情,在漫長的歲月中互相理解,相濡以沫。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都共同度過。樸素的語言里,透出一種帶有夫妻間無限關懷的綿綿親情。他們的愛情,永遠充滿著活力。
由于業務繁忙,楊子江夫婦今年留在三明過春節,一年多來,他們夫妻倆已經結交了許多三明的好朋友,三明人熱情、樂于助人、聰明和拼搏的優秀品質深深感染了他們,他們覺得和三明人交朋友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情。由于明臺相近的文化風俗,特別是在茶文化上的認同,他們也很快了融入了三明人的圈子。春節這幾天,盡管住在普禪山上,交通不大方便,還是有不少朋友上來拜年,他們夫妻兩人也會到朋友家串串門、拜拜年,還會約上三五知己品茗談天,有時叫上一大幫三明的朋友到KTV里去唱歌休閒。當地的村民給予他不少幫助,把他當作自己人看待,覺得他很夠朋友,結婚、蓋房子等請客,他好幾次被當作座上賓,他覺得自己已經是這里的人,“這里的人對我很好,大家都是一家人,以後發展比較好,會想辦法盡量回饋當地”。
楊子江愛三明的山,愛三明的水,愛三明的茶園,更愛當地人樸實的民風,他對三明的一切充滿了熱愛。談起下一步打算,楊子江滿懷信心地說,除了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之外,他將推介更多的臺灣同胞,特別是自己的族人到三明來旅遊、考察,推動明臺進一步加強茶文化交流,特別是在提高普禪山的知名度上盡最大的努力。(三明市臺聯 葉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