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長三角及珠三角

浙江溫州欲重喚實體經濟活力 企業重組整合成重中之重

2016年03月01日 09:0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溫州2月29日電(記者 張茵 見習記者 吳雨辰)轉型升級,是2016年浙江省溫州市兩會上出現頻率最高的熱詞之一。這個曾經依靠“小商品、大市場”的模式在改革開放中大放異彩的城市,近年裏卻跟隨傳統製造業一同走向了低迷。如何擺脫困境,讓溫州的實體經濟重新煥發活力,也是多位溫州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討論的話題。

  2月29日,列席溫州市人大的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重組整合,是當下溫州中小型企業重新崛起最重要的課題。

  “脫實就虛”引企業危機

  溫州,這個東南沿海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城市,憑著溫州人敢闖敢拼的天性,在改革開放時期創造了中國民營資本的輝煌。

  通過“小商品、大市場”的模式,溫州的製造業滲透到了中國各個城市的角落,皮革、服裝、鞋子……各式各樣的溫州商品幾乎橫掃國內市場,甚至憑著高性價比源源不斷地向海外市場輸送,這讓溫州的民營企業家掘到了第一桶金,為今後興盛的民營資本積累了大量財富。

  輝煌之後是低谷。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勞動力成本上升,溫州以傳統産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為主的産業結構開始出現利潤下滑的現象,又因為幾十年的慣性思維的影響,導致溫州傳統企業錯失了不少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機會。在周德文看來,真正讓溫州經濟陷入危機的,還是“脫實就虛”的開始。

  “2001年開始,溫州經濟開始逃離實業,開始大量搞投機性的投資,地産、房貸、股市等等。”周德文解釋,“當時虛擬經濟的利潤比實體經濟高得多,一般是短期、資金密集型的,兩到三年甚至一年就出效益了,來錢快,有很大的誘惑力,而實體經濟的盈利則是細水長流,收益緩慢。這使得很多企業家心理浮躁,沒有對實體經濟加大投入,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或者擴大規模,而是以發展實體經濟的名義,將資金全部投向虛擬經濟中。”

  如此背景下,溫州的民間資本再次像改革開放時期一樣,席捲了中國的各個虛擬經濟市場,名聲最大的溫州炒房團更是遍佈天下。但這樣的快錢,溫州並沒能賺多久。以樓市為例,2011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限制房價持續攀升,房市迎來全國性“拐點”。從2012年開始,溫州房價引領全國房價開始下行,新建商品房價格連續40個月出現回落。溫州大量的資本在房地産、借貸、股市上被套牢,引發了實體經濟資金鏈的斷裂。

  “當時很多企業都是以實體經濟作為幌子和平臺進行融資借貸,因為實體經濟才比較容易融到資金,再將資金用在虛擬經濟上,結果全被套住了。這時想回頭已經來不及了。”周德文告訴記者,因資金被抽走,實體經濟的産品改造和技術創新落後於人,利潤薄如刀片,加上競爭加劇,溫州曾經彪悍的實體企業紛紛走向危機。

  重組轉型將成崛起之本

  如此危機下,周德文認為,擺脫傳統的個體、家庭經營思維,將溫州的中小企業進行重組整合,是目前最適合的良藥。

  “溫州有40多萬家中小企業,但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周德文説,“這不是説要把他們消滅掉,而是需要一些行業龍頭企業,以自己的資本、品牌和銷售渠道去整合行業裏的中小企業,大家走向聯合,形成航空母艦型企業。”

  “我認為溫州各個行業的企業可以取長補短,合理社會分工,形成新的競爭力,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培育品牌、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拉長産業鏈、優化産業結構,才可能轉型。”周德文説。

  這一觀點得到了溫州市政協委員、溫州新機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水壽松的認同。在他看來,規模化經濟時代,溫州必須依靠龍頭企業來保住曾經的優勢,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政府的幫助。

  “當今政府要做什麼呢?要深入調研,搞清楚哪幾家是龍頭,同時對外招商龍頭企業,必須找幾隻領頭羊,先把龍頭企業集聚,先把規模做起來。”水壽松表示,如果能形成龍頭企業的帶動,行業下的中小企業也會自動捏合,圍繞龍頭企業進行融資,自然帶動行業的生命力。

  經濟增量或為活力之泉

  不過對於目前的情況,列席溫州市政協的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常務副院長、溫州區域經濟與民營資本研究中心主任謝健認為,溫州企業想走出困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在企業肯定沒有這麼快走出困境,一方面宏觀經濟中世界和中國都沒有走出低谷,溫州不可能這麼快走出,現在只能盡可能地減緩危機。”在謝健眼中,新的經濟增量或許將成為溫州經濟新的活力之泉。為此,溫州必須改善當地的創業環境,讓這口清泉能涌動地更加旺盛。

  “溫州是創業城市,老闆多,民營經濟活,不斷有新企業出現,但前幾年我就發現溫州創業環境有問題,如何激發小企業的活力,增強他們的生存能力非常關鍵。”謝健所在的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即將改名為溫州商學院,以商為主,學生的創業熱情非常高。但謝健發現,近幾年來,雖然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但自己學生的創業人數反而比前幾年有所降低。

  對此,謝健認為,除了在學校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社會和政府必須增加新的創業支援。他提出,金融機構的基金扶持和社會對創業人員的全面指導都必不可少。

  “現在溫州的創業基金是不夠的,因為學校和政府不可能有很多資金給他們,還需要金融機構的參與,專門為創業者服務。另外創業者更需要外界對他們的指導,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對社會、企業、法律、財務方面都不了解,在創業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問題,這需要社會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

  謝健認為,如果能保持持續性的政策支援,溫州會不斷有新的企業涌現,新創企業也將更多出現在新興領域,這將改變現有的産業結構,通過經濟增量來激活溫州經濟的發展。(完)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