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企業家中最具開拓精神的群體之一,19日舉行的2016世界浙商上海論壇,發出了“立足上海、面向全球”的堅定主張。浙商的新“全球化”理念,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從全國化到全球化:
代表中國經濟踢世界盃
“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這句著名的浙商“四千”精神,其實也是眾多中國企業從小到大,開拓全國市場的真實寫照。
浙江省代省長車俊在出席論壇時表示,經濟新常態下,浙商繼續扮演弄潮兒的角色,需要樹立新的全局觀、資源觀和生態觀。新的全局觀就包括“主動參與‘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勇敢配置全球資源。”
數據顯示,近一年來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呈現井噴狀態。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對外直接投資882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7%。浙商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之一。
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表示:“與GE、西門子等跨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深度遠遠不夠。企業家要敢於代表中國經濟去踢世界盃。”
從輸出産品到推動創新:
人才、數據成主導資源
今年浙江烏鎮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展出了15項領先的科技成果。其中,7項來自中國,包括中科院的量子通信和華為的手機晶片等。這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創新舞臺的中央。
隨著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除了原來的輸出産品、輸出資本,也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整合各類創新要素,推動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
包括浙商在內,原來中國企業無論搞製造還是做投資,都是控制了土地、勞動力等傳統資源,依靠時間空間差獲利。在“網際網路+”時代,人才、智力、資訊和數據等變成了新的資源。
從取巧到取信:
做到競而不爭
毫無疑問,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將繼續推動“全球化”的深入。但縱觀世界,“反全球化”的思潮也在抬頭,這給中國企業的全球佈局帶來了挑戰。
為什麼會出現“反全球化”的現象?這和相當一部分國家、企業和群體在全球化中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好處有關。
“現在光提吃苦耐勞、敢闖敢冒是不行的。過去中國企業在海外賺錢,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取巧,今後要做到取信于他人。”浙商總會秘書長鄭宇民説。
浙商總會會長馬雲認為,中國企業參與世界競爭,應該是競而不爭,參與競賽而不是參與爭資源。只有給別人創造價值,給別的國家帶來稅收,帶去東方文明,才能從過去的全國化變成真正的全球化。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