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産業結構調整成果一季度初顯 新興産業領跑經濟增長

2016年04月19日 07:17: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興産業取得了快速增長,為下行壓力高企的中國經濟增添了一分春意。但是,由於在以工業升級為核心的結構調整中,需要淘汰的落後産能數量巨大,造成其他很多行業微觀指標低位運作,所以人們對於這種變化的現實感覺似乎痛苦大於驚喜。

  專家建議,為減少結構調整陣痛、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宏觀政策需要主動作為,培育新供給、新動能以及新的就業機會。

  數據 戰略性新興産業顯發力跡象

  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工業繼續向中高端邁進。一季度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2%和7.5%,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3.4和1.7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12.1%和32.4%,比上年同期提高1.1和1.7個百分點。

  實際上,新興産業的快速崛起帶動了經濟的轉型和增長,這樣的跡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並在各個領域都有所反映。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表示,一季度的需求結構繼續優化,尤其是投資和消費結構,高技術産業投資和服務業投資增長速度都保持比全部投資增速高3個百分點左右,而且佔比也在繼續提高,高耗能投資佔比繼續下降。而一季度經濟的亮點主要在於新經濟快速發展,新動能加快積聚,雙創保持良好的勢頭,其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長10%,高技術産業增長9.2%等都意味著發展方式在轉型,綠色發展在推進。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第119屆廣交會上了解到,受國內外形勢複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確定因素比較多等影響,很多傳統製造業企業開工率和訂單率從2014年底就開始走低,企業經營也很困難,未來也不知道如何應對。還有參展商説,目前只能在做好産品品質的前提下儘量控製成本,雖然有長期訂單的企業經營狀況會相對好一些,但利潤也在接連下滑。

  在一片叫苦不迭的製造型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相關企業卻倍顯輕鬆。以記者採訪的多家光伏製造企業為例,規模為中小型的光伏企業今年預計能完成的訂單量增長均在兩成以上,而規模大一點的光伏企業推進的速度則更為強勁。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錢晶説,保守估計今年該公司全年訂單量的增長可達40%至50%。

  難題 結構調整“陣痛”仍將持續

  多位業內專家指出,高能耗及産能過剩行業微觀指標低位運作,直觀上看是經濟下滑的表現,實際卻是近年來宏觀政策目標夢寐以求的。

  “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在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下發生了積極而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傳統産業低速運作甚至是負增長,高科技行業、戰略新興行業的增速普遍高於GDP增速一倍以上,但人們的現實感覺似乎是痛苦大於驚喜。”建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在他看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由於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採礦業、産能過剩行業、低端製造業規模巨大,這些行業在結構調整中持續性低速甚至萎縮性增長,雖然符合市場與政策預期,但也會對GDP産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高技術産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戰略新興産業和部分服務業雖然總體向好,但其規模遠不及前述低迷行業,後者的正向貢獻還不足以完全抵消前者的負面影響,因而GDP增速下行的壓力一直很大。

  他指出,在以工業升級為核心的結構調整中,需要淘汰的落後産能數量巨大,而需要快速發展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産業還很幼稚,形成規模産業能力的技術門檻也很高。目前增速明顯高於GDP的工業細分行業,其體量只佔工業總體的14%,而如果將增速在5%以下的都視為低迷增長,則這些行業的體量佔到了工業總體的64%,也就是説上升行業的增量不足以彌補低迷和衰退行業的“損失”。

  此外,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行業的最大特點是技術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和勞動者進入的高門檻。在未來的經濟結構調整中,這些行業的發展規模即使填補了淘汰低端粗放行業失去的經濟份額,也不可能減輕全社會就業的總量和結構壓力。高技術産業吸納的新增就業也很難抵消傳統行業“去就業”的壓力。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一季度經濟運作情況來看,在政府支援和市場力量推動的共同作用下,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已經出現了結構性變化,進而帶動服務業和消費的經濟拉動作用日益顯現。

  不過滕泰也指出,一方面,新供給新動能不斷形成,另一方面,供給收縮速度快於需求收縮速度,所以經濟處於連續五年下行的觸底階段。

  對策 政策頻出助力經濟轉型

  “經濟結構轉換帶來一定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國家和經濟體都是如此。但是,怎樣降低結構調整痛苦、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宏觀政策上還是可以主動作為的。”黃志淩説。

  他強調,在以産業升級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中,現有存量勞動供給結構難以滿足新經濟結構對勞動力的需求,現有勞動力轉崗再就業的壓力十分巨大,也十分艱難。政府必須承擔起現有就業人員轉崗培訓和指導再就業的艱巨任務。中央設立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下崗人員安置,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也期待各級政府能夠真正承擔起經濟結構轉換過程中失業人員再就業指導與技能培訓。

  滕泰也指出,任何一次結構轉型都會有陣痛,最重要的是如何培育新供給、新動能和新的就業機會,減輕陣痛。對於政府而言,一是要培育發達的要素市場,促進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管理要素從原來供給過剩的産業轉移到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的産業。供給過剩的企業關門不算結構調整完成,原來的要素轉移到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的産業,才意味著供給結構轉型的完成。另外,要做好要素轉移過程中的社會托底和保障支援,以及對下崗職工的培訓和再教育,更重要的是為雙創繼續提供寬鬆的政策空間和合理高效的要素供給。

  實際上,新興産業一直被決策層視為未來製造業的主力軍,並能夠有效地改善我國産業結構,因此,政府的支援力度卻一直在增加。“十三五”規劃中,未來五年內我國計劃實施的100項重大工程及項目,超過一半和新興産業相關。

  記者從多個權威部門獲悉,今年將針對相關産業出臺一系列重點工程和項目的具體實施計劃,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軌道交通等多個新興産業的“十三五”規劃,也將在年內完成編制並正式出臺。年內工信部還將出臺“中國製造2025”和“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把製造業、“網際網路+”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袁楚]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