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一個娃娃很簡單,為什麼是這個角色而不是那個?這些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
“我們今年在中國市場上映了6部電影,很多消費品都是和電影同步投放市場的。這就要追溯到最初,也就是電影剛剛開始製作的時候,我們就要設定哪些電影角色可以用來製作消費品,製作什麼樣的消費品。”林家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迪士尼的模式是一切從內容開始,然後基於電影內容來開發衍生品,一部電影可能要耗時三到五年製作,劇本改了又改,比如經典動畫電影《獅子王》、《瘋狂動物城》等。
一部電影作品中,往往涉及數百個角色,但並非所有角色都可以用來開發衍生商品。在確定了劇本和人設(人物設定)後,劇組人員就需要和消費品部的負責人進行溝通,從一部電影的數百個角色中選定未來可用於開發商品的角色,通常最終開發成商品的角色會在10個左右。
選擇製作消費品的角色是有訣竅的。
在林家文和其團隊看來,具有主角光環、獨特個性與能夠還原線下場景,是被用於開發衍生品的幾大要素。
比如在《汽車總動員》中,主角跑車“麥昆”肯定是需要被大量開發商品的人設,而一部老爺車“板牙”雖然是配角,但其萌蠢卻不失可愛的個性在主角“麥昆”身邊形成鮮明對比,非常吸引粉絲,因此這類配角也是製作商品的不錯選擇。
此外,可以還原場景的人設也是重點開發對象,比如《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傑克船長,其服飾和海盜鬥爭等場景可以線上下被高度還原,製作成服飾,甚至套用在米老鼠玩偶身上,做成“海盜版米奇”等。
長期研究動漫製作的盛世龍行副董事長陶卓彬表示,開發後期消費品必須在最初製作電影和人設時就要提前有“心機”,要考慮到線下還原度。在美國市場,不僅僅是迪士尼,環球影城等業者也非常熟諳此道,比如《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一對超級大配角——韋斯萊家族中的雙胞胎兄弟,原著對雙胞胎的描述很少,可在電影中,製作團隊特意給他們加戲,並有一段約80秒的對於雙胞胎兄弟的搞怪戲法描述。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