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三強均未入選《財富》500強
聽説,最近中國的網際網路圈出了件大事兒:京東打敗了BAT,成為目前中國唯一躋身世界500強的網際網路公司。
小編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著實被震驚到了。前幾天的新聞明明寫著,京東位居2016年中國500強虧損公司的榜首,虧損額達到93.78億元。現在竟然似坐著火箭一般,飛到了中國網際網路的金字塔尖。小編使勁兒揉了揉眼睛才發現,原來只是因為計算方法不同而已。
《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排行榜自1955年發起,榜單以公司當年的營業收入(revenue)為主要的評判標準,而凈利潤和市值對排名並無影響。某種程度上説,500強只是“500大”而已。這種“古董級”的排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當時的企業實力主要靠規模説話,營業收入大多數情況下與利潤成正比。
今年能夠進入《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門檻是209億美元。2015年,阿裏營收122.93億美元,騰訊總收入158.41億美元,百度總營收為人民幣663.82億元(約合102.48億美元),所以BAT三家全部止步于500強門外。而京東去年的全年凈收入為1813億元人民幣(約280億美元),在500強中排名第 366 名。但從市值上來看,騰訊(2060億美元)、阿裏(2050億美元)和百度(620億美元)均高於京東(340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發出了質疑:沃爾瑪、京東賣貨是一斤白菜算一斤,BAT是開場子賺黃金。“賺一斤黃金才算一斤體量,賣一斤白菜和賺一斤黃金怎麼能比呢?”
的確,《財富》500強仍然遵循那個誕生“巨無霸”時代的叢林法則。但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單憑營業收入來衡量一家企業是否夠“強”恐怕遠遠不夠。特別這種單憑營收來説話的榜單,既代表不了經濟活力,也代表不了創新實力,更代表不了工匠精神,而這卻是當今中國社會所提倡和缺乏的。
財富中文網用了“有數量、缺力量”的標題來形容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公司。這正是中國經濟的複雜之處和轉型痛點:舊動能乏力,新動能仍在孕育。今年,進入500強的中國公司共有110家,仍然集中在鋼鐵、煤炭、汽車、建築以及金融等行業,然而,這110家公司中,要麼天然壟斷,容易上榜;要麼處於去産能的重災區,負擔沉重,陷入“大而不強”的尷尬。忽然想起那幾天鋪天蓋地的標題:歡慶XXX公司進入財富世界500強,進入100強,成為所屬行業世界第一......
産業更新迭代的速度超乎人們想像。短短幾十年,那個崇尚重資産的時代已經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絢麗多彩的新興産業。不過,新興産業能否劃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還取決於這一代從業者的創新能力。
其實,即使進入500強,也提升不了普通員工的幸福感。前幾天,一篇名為《做世界500強企業員工究竟是什麼樣的體驗》刷爆朋友圈。文章稱,80後的員工在500強企業工作五年,月薪僅為六千,而在阿裏工作同樣年限的員工,可能拿到60萬的年薪以及公司期權。對於員工來説,幸福感和企業活力成正比,與企業的規模大小無關,壟斷企業可能除外。
糾結于BAT能進500強,還是京東能進500強,其實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説意義不大。但對於一家今天的中國企業來説,如果仍然停留在僅以做大為目標,打腫臉充胖子,終歸不過是別人的陪練而已。(文/徐曼曼)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