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商業

不良資産規模持續上升 需"治""防"雙管齊下

2016年08月17日 14:22:0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的不良率將會有所控制,但不良資産規模將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上升。”在8月6日召開的中國政法大學金融不良資産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暨研討會上,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做出上述表述。

   隨著不良資産處置新一輪週期的到來,業內開始不斷探索和創新不良資産的處置模式,防範金融風險。來自監管機構、司法機關、銀行、資産管理公司等機構在研討會上建言獻策,研究不良資産處置的新環境、新政策、新機遇和新挑戰,力推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不良資産規模持續攀升

   在去産能緊鑼密鼓的推進過程中,外界開始擔憂不良資産的加速暴露。

   對於不良資産産生的原因,于學軍認為,金融危機之後,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加速去杠桿,導致消費持續下滑,進而影響我國外貿呈現“斷崖式”下跌。而我國又是典型外貿依存度高的國家,大環境的持續低迷對我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引發不良資産上升。

   除了經濟下行壓力日益增大,貨幣供應量膨脹也是銀行不良貸款攀升的一大原因。

   “近來年政府開始加大投資力度,投資必須要有資金來源,必然導致寬鬆的貨幣環境。這也是近年銀行資産負債表快速膨脹,資産類業務大幅擴張的根本原因。”于學軍稱。

   “銀行業不良貸款的爆發最早發生在2012年,首先反映在江浙滬等東部沿海地區,近三年不斷地向中西部蔓延,2014年開始呈現不良額和不良率‘雙升’的局面,並延續至今。”于學軍表示,今後一段時間,銀行不良率將會有所控制,但不良資産規模將在較長時間內繼續增長。

   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不良貸款約為1.98萬億,佔比2.01%。其中,五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7000多億,股份制銀行2500多億,城市商業銀行(1147家)1800多億,外資銀行130億左右。另外,關注類貸款約3萬億,企業應收賬款約11萬億。

   “這些都是風險隱患。”莊恩岳中國信達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直言。

   特別是在産業調整的大背景下,産能過剩行業企業的風險更加突出,“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及産能過剩行業)貸款規模的壓縮難之又難。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兩高一剩”貸款餘額為2.28萬億元,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兩高一剩”貸款餘額就超過了1.5萬億元;截至201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兩高一剩”行業貸款餘額為1.8萬億元。

   “治病”“防病”雙管齊下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隨著不良資産的持續增長,曾經作為銀行業不良資産“清道夫”出現和存在的四大資産管理公司(AMC)將面臨更多機遇。

   莊恩岳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不良資産處置的內外環境都發生了變化:第一,不良資産剝離與處置將由政策性、準商業性向市場化轉變; 第二,不良資産交易市場競爭加劇,AMC牌照價值的重要性下降;第三,不良資産處置應與“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相結合;第四,在不良資産處置中,要以開放的心態引入産業資本。

   四川發展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蒙宇認為,資産管理公司是地方金融風險的過濾器,應重點圍繞地區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與政府、其他金融機構聯手,避免流動性問題導致企業“休克”並産生風險擴散和連鎖反應,做好“治病”的同時也要業務前移,做好“防病”的工作。

   而對於銀行業來説,不良資産處置也是一大挑戰。廣發銀行資産保全部總經理劉律分析,銀行不良資産的定價機制極其複雜,且彈性極大。銀行不良資産定價難導致銀行處置時很難與市場投資者形成公允價格,為此,雙方設計了複雜的交易結構,避免了銀行不良資産定價的敏感性,但這也使得部分銀行通過複雜的交易結構虛假出表來粉飾銀行財務表現。銀監會2016年出臺的56號文、82號文等監管文件正是對上述現象的回應。

   他建議,逐步放開“4+1”這一限制,使國內外所有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銀行不良資産市場化交易處置,最終形成雙方均可接受的市場公允價格。

   美國債權交易有限公司董事兼大中華區主管李世琴也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適當放寬讓利空間,引進機構行業資本如民間基金參與競價交易,培植不良資産買方市場,做活不良資産的二級市場,實現不良資産轉讓的公允價值,達到不良資産轉讓公開、透明及安全的目的。

   而對於當前熱議的“債轉股”,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法律顧問卜祥瑞認為,這並非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將傳統處置方法用到位才是出路。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