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如何留住觀眾?大咖説: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離夢想最近的行業,因其産品發源於現實,但最終則是為了讓夢想照進現實。具體到行業本身,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突破450億元,創歷史最好成績。更值得國人驕傲的是,一部部國産影片在不斷刷新著票房紀錄,而這一年的電影産量也接近千部……
但在這組現實而又夢幻的數字背後,中國電影行業也面臨一些憂慮。比如,在積極開展行業並購、海外並購之後,影視公司如何強筋壯骨,真正做到強大自身?如今觀眾的品位和鑒賞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未來的電影作品如何激發內容活力,把觀眾留在座位上?
6月17日,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隆重開幕,而在6月18日下午,由每日經濟新聞、上海電影集團、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聯合打造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論壇之“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超過500名影視和資本界大佬濟濟一堂。他們坐而論道,就前述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他們是任仲倫、王中磊、王長田、曾茂軍、廉潔、崔志芳、于欣、姜偉……他們的發言凝聚了行業最頂尖智慧,他們或雄心勃勃,或冷靜睿智,將電影這個如夢似幻卻又紮根現實行業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與會議同步,每日經濟新聞與上海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中國電影産業供給側改革白皮書》也同時發佈,為您呈現財經視野之下的中國電影産業發展之路,讓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既有增量,更有品質和力量。
大咖們表示,中國電影要留住觀眾,首先要講好中國故事。
曾茂軍:整合和創新才有未來
中國電影産業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産業化改革以來資本和電影的結合愈發深入,並購則是産業公司做大做強的重要一環。
作為國內電影全産業鏈領軍者,萬達電影總裁曾茂軍坦言,“中國公司並購海外公司是必由之路,中國想國際化,就只有走出去;要走出去,並購是最好的捷徑。”
不過,曾茂軍同時指出,“並購僅僅是開始,未來能不能讓IP持續的創造新的IP,能不能讓IP從電影走向電視,走向遊戲,走向主題公園,走向電影的衍生品,走向零售商品,這才是我們的未來……整合和創新才意味著未來。”
相較于萬達電影並購ABC、傳奇影業這樣的大手筆,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相對謹慎,他表示“我投資的公司大部分是小公司,只有一個貓眼是大的投資。”
對於如何實現並購後真正做到強大自身,達到強筋壯骨的目的,王長田給出了另外一種思路,他坦言,“我投資貓眼之後並不是把貓眼咽到肚子裏消化,我希望它成為獨立的公司,成為中國電影行業的貓眼,而不(僅僅)是光線的貓眼。如果它作為中國電影行業的貓眼,跟光線有一定的協同,同時有自身的市場價值,可以做得很好,這個才是我們的目標。”
中國電影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投資者如何分享紅利?對此,弘毅投資董事總經理崔志芳指出,最好的角度還是跟行業內的大企業結合起來。“我們希望在中國電影行業領頭企業進行國際化、全球化的過程中,除了投資之外,能夠起到增值的作用。”崔志芳表示。
姜偉:好的東西是做出來的
從整個産業的角度來説,開展並購壯大自身,無疑是在做大供給。那麼,在2016年,我國年製作電影數量接近千部的背景下,聚焦電影本身,激發內容活力,製作出更多高品質且觀眾喜聞樂見的影片,如何把觀眾留在座位上,似乎是一個電影行業更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個問題,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任仲倫坦言,“我們缺少能夠打動人心,引起大家共鳴的影視作品。”他指出,現在大家都講大數據分析,但這只是一個工具。相當多的作品只跟著大數據走,注重一時的消費熱點,忽略了影片可能産生的其他東西。
“可能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提供什麼樣的産品,來適應日益增長的需要,而且這個需要始終不會消失。”任仲倫語重心長道。
引力影視執行董事姜偉認為,“做內容真的不能急,如果你投資電影或者投資內容,快進快出的方法可能不適合這個行業。這個行業還是需要沉下心做一個電影。好的東西是做出來的,不是搶出來的。”
在激發行業內容活力上,華誼兄弟CEO王中磊則表露了對現實主義題材的熱愛。他指出,“如果一個電影裏面沒有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沒有真實的人的生活,如果電影全部都是虛無,沒有真實的腳踏實地的生活,(沒有)反映現實中最真實的部分,那就不叫電影。我覺得電影就是兩種,一種是造夢,一種是真實。”
而大地影院總經理于欣更強調的是,不斷完善整個行業體系的重要性。她認為:“在投資人有一定的風險保障的情況下,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會有更多的投資人投入到這個行業當中。不能靠情懷,更多的要靠一些體系,工業化的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會採用視頻直播和圖文直播相結合的形式,分別在一直播、花椒和愛奇藝等直播平臺呈現,當日全平臺有超過140萬人觀看現場直播。峰會結束後,很多嘉賓意猶未盡,王中磊在發言結束時更是坦言:“希望明年,每經和上影還能繼續舉辦這樣的論壇,我們的話題可以聊分線發行。”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