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區域經濟

我們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 卻不知還有能賺錢的“豬周期”

2016年11月25日 10:00:35  來源:橙子財經
字號:    

  導讀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

  自2004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13年聚焦“三農”問題,已經成為投資者布局農業領域的重要指導文件。距離2017年“一號文件”的發布愈發臨近,未來農業產業如何發展,備受關注。

  觀察近年來“一號文件”中的重點內容不難發現,資金投入、現代農業、農業科技已經成為熱詞,農業市場空間巨大。

  以農業板塊中富有代表性的養豬業為例,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至少就可以消費掉7億頭豬,投資者如何在如此巨大的市場中掘金呢?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不容忽視,這就是“豬周期”。

  以2015年為例,自2015年3月生豬價格觸底反彈,一路狂奔至今年6月份,其價格從每千克最低11.50元,到最高價21.10元,變化之大之猛,被業界戲稱為“史上最強豬周期”。

  因為豬肉價格上漲刺激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增加,供給增加造成肉價下跌,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造成供給短缺,供給短缺又使得肉價上漲,周而復始,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

  梳理2000年以來的豬價變化,我們大致經歷了5個“豬周期”,波峰主要出現在2001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和今年,“豬周期”基本是按照3年至4年一個周期在運行。

  在“豬周期”循環的過程中,相應的一些公司的業績和股價也會受到強烈影響,很多投資機會就蘊藏在“周期”中。

  比如,在2014年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能繁母豬存欄量從高點持續下降,以至于從年初到年末的一段時間里豬價格降幅達到20%以上,這是中國有數據統計以來沒有出現過的。

  因為豬價長期虧損,導致農戶徹底喪失信心,很多人完全退出這個行業,母豬持續減少。可以看到,彼時,一個新的“豬周期”正在醞釀。

  倘若你在2014年底布局了當時行業中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較好地把握了“豬周期”,投資業績會怎樣呢?

  如下圖,轉過年來,即2015年3月豬價觸底13元一公斤後,僅僅過了半年,就上漲到了20元一公斤,漲幅很大。而伴隨著豬價的大幅上漲,相關上市公司在當年7個月的時間里,股價漲幅一度達到了230%,隨後即使經歷了6月份的股市大跌,該公司股價依舊再度創出新高。

  機會利潤由“成長性”鎖定

  實際上不只是豬存在周期性,農業產業多數領域都具備這種獨立的周期性,如白糖的周期是六年,牛奶的周期一般在三年,大豆的周期一般在四年,橡膠的價格周期一般在五年或者五年以上……

  或許有的人會說,這種周期性的機會,不只是農業有,鋼鐵、煤炭行業也有啊。是的,小編承認煤炭、鋼鐵等其它行業也存在這種周期性機會,但僅僅有周期性的機會還是遠遠不夠的哦。相比于農業,煤炭、鋼鐵等行業不具備農業的成長性。

  從長遠看,煤炭、鋼鐵的長期需求是萎縮的,而農業產業不一樣,它的長期需求不斷成長。隨著人口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升,以及飲食結構的升級,都對農業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需求,這是帶動農業增長的根本驅動力。而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技術附加值較低,市場價值未來存在較大的挖掘空間。

  僅以寵物業為代表的農業子行業為例,就具有比較快速的成長速度,未來5年,寵物行業的市場空間將超過10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 年10 月,國務院發布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 年)》。《規劃》指出,到2020 年,全國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國家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係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

  說農業有成長性,單憑小編的嘴,會跑火車對嗎?那就讓大咖的實際行動來告訴你,這農業多麼有魅力吧!

  中國的很多商界大佬也在紛紛跨界進軍農業。網易丁磊一直在養豬,雖然他的豬還沒有養出來,但他一直想養好豬;京東的劉強東則把自己種的大米上櫃了,而且品質不錯;聯想的柳傳志也說過,先從水果起步,逐步進入肉類、雜糧等項目,最後是糧食,最終打造一個統一的食品品牌。

  機會來了,怎麼抓住?

  講了那麼多,你是讓我不上班了,去養豬嗎?小編?

  哈哈,小編怎麼會讓小夥伴們去養豬喂雞呢?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賣掉城里的房回農村。其實,小編是想告訴大家一個方便、簡單的方法來既把握住農業產業的周期性買點機會,又把握住農業產業的長期成長性機會——那就是關注一些農業產業股票型基金吧!我終于講出了這個深藏心里的秘密,莫名有點被掏空了的趕腳。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