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逐鹿自主汽車: 誰篤定誰躊躇
記者 李溯婉 楊海艷
六大汽車集團決戰自主品牌,在品牌實力、核心技術、盈利能力等方面進入了刺刀見紅的比拼階段
繼在合資品牌領域激戰之後,六大汽車集團不約而同地將越來越多的精力騰挪到自主品牌會戰上
2016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年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053萬輛。
被譽為 “共和國長子”的一汽集團與“共和國次子”東風集團走得更近了一步。上週五,這兩家車企在長春簽署“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關於一汽與東風合併的言論再次甚囂塵上。
自2015年起,一汽原董事長竺延風與東風原董事長徐平互換掌門人的位置,業內關於這兩家央企合併的猜測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此,東風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回應稱,這無法預測,也不便評論。
《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賈可發文稱,從大方面説,這是為了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
從目前情況看,一汽和東風在發展自主品牌板塊方面優勢不明顯,在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裏,這兩家的主力品牌皆未躋身銷量排名的前十位。而面對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冠軍長安、自主汽車銷量來勢洶洶的廣汽和上汽,以及在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的北汽,一汽和東風選擇抱團,加速從智慧網聯技術、燃料電池發動機技術及輕量化技術等方面突圍。
自主是繞不開的戰場
2016年,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北汽和廣汽六大汽車集團的銷量分別是648.9萬輛、427.67萬輛、314.7萬輛、306.34萬輛、284.7萬輛和165.7萬輛,皆交出不錯的年終考成績。其中,上汽首次登上600萬輛新臺階,並繼續穩坐銷量頭把交椅。不過,從同比增幅來看,廣汽遙遙領先,2016年同比增長27%。
廣汽增長迅猛,與其自主品牌傳祺快速發展密不可分。2010年底才推出首款車型的傳祺,後來者居上,銷量從2011年1.7萬輛攀升至2016年37.2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超80%,成為國內增速最快的自主品牌。今年1月,在中國汽車乘用車整體銷量下滑的環境下,廣汽傳祺實現首月開門紅,全係産品累計銷售4.6萬輛,同比增長31.4%,其中由GS4和GS8組成的SUV陣容最為暢銷。按廣汽傳祺規劃,今年將推出9款新車,將挑戰50萬輛的銷量目標。
上汽的自主品牌正快馬加鞭逼近廣汽。上汽乘用車公司(含名爵、榮威兩大自主品牌)全年銷量突破32萬輛,同比增長89%,並首次實現全年盈利。2017年,上汽自主品牌銷量目標劍指60萬輛,試圖反超廣汽。
2016年,是自主品牌的一個重要轉捩點,自主品牌乘用車年銷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053萬輛,多家自主車企跑贏車市大盤和合資車企的增速。國內汽車市場開始出現消費者加價購買自主品牌的情況,而這在此前只會發生在合資品牌身上,對於自主品牌而言是難以實現的事情。近年來,自主品牌車企從供給側入手,及時調整産品結構,抓住了SUV和MPV兩大風口。製造工藝以及性能逐漸比肩合資品牌車型,配置更加豐富,價格也更親民,這些因素令自主品牌日益受到消費者青睞。隨著産品品質穩步提升,逐步建立研發流程、標準和體系等,自主品牌汽車終於在“十三五”規劃的元年實力大爆發。
六大汽車集團皆將自主品牌視為“十三五”期間發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上汽集團整車銷量目標衝刺700萬輛,並將推出13款自主品牌新車。目前,雖然上汽還未公佈2020年整體銷量目標,但已宣佈2020年要將自主品牌的銷量提至100萬輛。東風“十三五”時期戰略目標之一就是2020年産銷規模高品質跨越560萬輛,其中東風自主品牌銷量劍指300萬輛。一汽、長安以及廣汽2020年銷量目標分別是超過400萬輛、450萬輛和240萬輛,儘管這三家汽車集團將“十三五”銷量目標調低於“十二五”的銷量目標,但依然看好自主品牌發展前景。其中一汽計劃2020年自主品牌突破200萬輛,其間共投放18款自主産品,長安和廣汽2020年的自主品牌目標銷量分別是230萬輛和100萬輛。北汽2020年銷量目標鎖定450萬輛。北汽董事長徐和誼曾表示,北汽力爭2020年自主産銷80萬輛,其中包括20萬輛新能源汽車。與廣汽一樣,北汽自主品牌在2017年的規劃中將衝擊50萬輛。
繼在合資品牌領域激戰之後,六大汽車集團不約而同地將越來越多的精力騰挪到自主品牌會戰上。
盈利是重要指標
不過,六大汽車集團在自主品牌板塊的比拼,不僅是銷量規模,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
六大汽車集團中,單從銷量看,長安和東風的自主銷量遠遠跑在前面。2016年,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的總銷量達到了128.4萬輛,同比增長27.6%,穩居自主品牌銷量第一。而東風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89.6萬輛,同比增長14.7%。
儘管如此,長安自主的盈利能力並沒有被業內所看好。泰博英思(北京)資訊諮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認為,長安自主盈利能力較弱,一旦車市整體銷量放緩,以及合資品牌發起新一輪反攻,長安汽車自主機板塊的盈利能力堪憂。此前,長安汽車自主機板塊多年虧損,直至2015年才扭虧為盈。據長安汽車2016年度業績預告,該企業去年凈利潤在102億元至112億元之間,同比增長2.48%~12.53%。而第一財經記者綜合多方面數據測算,預計長安旗下合資公司長安福特去年為上市公司貢獻了九成以上的利潤,自主機板塊對總體利潤的貢獻依然甚微。
東風銷量則由風行、風神、風光以及風度等多個自主品牌貢獻,雖然風行有所盈利,但風神等自主品牌多年虧損,東風自主品牌整體的盈利能力也不盡如人意。
“如何通過提升技術含量以及實現品牌向上等方法來提高盈利水準,是六大汽車集團發展自主努力的方向。盈利水準是衡量車企綜合實力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孫木子談道,目前六大汽車集團的自主機板塊大多都是虧損或剛扭虧為盈,而盈利能力表現最好的是廣汽傳祺。上汽榮威雖在市場開始發力,但上汽自主機板塊盈利能力尚需提高,其未來走勢還有待觀望再作判斷。
目前,北汽和一汽的自主品牌則依然處於大幅虧損中。其中,受自主拖累,一汽旗下的一汽轎車2016年預計虧損9.45億~9.7億元,交出最差的成績單。
而從一起步時就避開低端市場,在技術、品質、成本以及供應鏈等方面不斷努力的廣汽傳祺,早已在2013年扭虧實現3.1億元盈利。廣汽傳祺內部人士前不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廣汽傳祺去年利潤已超過廣汽的合資品牌,成為該汽車集團最賺錢的車企。據廣汽2016年度業績預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32億元,將同比增長30%~55%,其利潤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主品牌廣汽乘用車明星車型銷量大幅增長,全年銷量同比實現 90.66% 的增長。廣汽正從産品向品牌轉變,並將2017年作為“品牌升級年”,其也成為北美車展110年曆史上首個進入主館的中國汽車品牌。
不僅是廣汽,東風、長安等汽車集團的自主品牌也紛紛發起“品牌向上”攻堅戰。2016年銷量達到30.29萬輛的東風風行,已開啟了2.0時代,持續推出新品以增加競爭力。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謝家勝近日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時稱,東風風行將通過品牌建設體系化、産品推廣品牌化、保客行銷系統化,全面加強東風風行品牌建設。東風風神也在加快新車型的推出以及品牌向上的步伐,其中于去年推出中高級轎車東風A9,東風掌門人竺延風對自主品牌發展格外關注,多次為東風風神新車上市站臺。東風原董事長徐平此前對東風大自主機板塊就一直特別重視,竺延風“入主”東風之後,加速推進東風“大自主”戰略的發展,並適當改變東風自主品牌原有的産品定位。此前,東風將合資自主品牌啟辰從合資企業東風日産剝離獨立,以壯大其自主陣營。
汽車市場的競爭正不斷加劇。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6年汽車製造業利潤增長10.8%,收入增長14%,銷售利潤率8.3%,2015年以及2014年銷售利潤率則分別是8.7%和9%。由此可見,儘管汽車銷量規模不斷擴大,但利潤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自主品牌普遍正加快在技術、品質以及品牌等方面練好內功,盡力克服在利潤上的“軟肋”,迎接與合資品牌新一輪的較量。
核心技術的突破是關鍵
無論是品牌向上還是盈利提升,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突破點在於技術的掌握。如果説在“十二五”以及“十一五”乃至之前,六大集團軍比拼的更多還是合資的品牌實力和市場銷量,那麼,隨著合資品牌之間競爭格局的相對固定,“十三五”乃至以後的時間裏,一個集團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力將更多依賴於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和前瞻趨勢領域的競爭力。
無論是從整體銷量還是銷售結構來看,2016年的市場反應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六大自主品牌在核心技術實力上的差異。從目前來看,廣汽以及上汽自主乘用車是六大集團軍中表現最為突出的車企。而北汽雖然號稱收購了薩博的技術,但從目前來看,這一收購對於北汽自主品牌在技術上的“滋養”還遠遠不夠,去年北汽主銷的幾款SUV車型,起步價格都集中在7萬元甚至以下的區間,難言有多少品牌溢價。經歷了前兩年的快速發展,過去一年長安雖然依然保持增長,但是無論是在SUV還是轎車領域都遭遇勁敵,主力車型銷量下滑明顯。分析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緣于長安旗下新車換代的速度緩慢,也説明瞭其在自主研發上的瓶頸。
“一開始我們是購買國外某品牌的研發平臺。”廣汽研究院院長王秋景在接受採訪時稱,廣汽傳祺在2011年上市的第一款車型傳祺GA5,底盤更多用的是菲亞特的原平臺技術,不過經過吸收創新,自傳祺GS5 super之後的車型,就實現包括發動機、變速箱在內的核心部件全部自主研發。在研發上持續10年高投入,廣汽終於在GS4車型上迎來了市場爆發。
通過研發吸收,然後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在核心動力和零部件上的突破,廣汽10年間走過的道路,上汽乘用車也正在經歷。上汽自主品牌榮威和MG一開始也是通過並購和借鑒贏得市場,但這一發展方式並不具有可持續性。在上汽乘用車曾經推出的多款車型裏面,除了榮威550、350以及MG3等三款車型曾在細分市場上創造過一定的“輝煌”時刻之外,其餘車型大多表現平淡。
策略的轉變,給上汽帶來了2016年的良好形勢:同比超過八成的增速以及32萬輛的銷量,讓上汽乘用車開始躍居自主品牌第二陣營之中。
上汽自主品牌是六大集團自主中,投入最大的車企。據官方數據,在“十二五”之前,上汽自主品牌總共投入超過450億元,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兩家合資品牌的盈利輸血。“自主品牌的前期投入肯定是非常大的,但盈利並不是上汽所看重的,關鍵是要提升自主品牌的溢價能力和製造能力。與跨國巨頭相比,本土汽車品牌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品牌、産品研發能力和全球化程度三個方面。”時任上汽集團執行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陳志鑫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
用了10年的時間以及450億元的投入,上汽自主品牌通過在小排量發動機領域和通用汽車的全面合作,重新梳理全球技術中心和設計中心資源,在上海投入鉅資建立全新的研發和設計中心等等,實現了發動機動力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突破,並且在新能源領域實現“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自主把握。2014年4月上汽乘用車發佈全新一代動力總成技術,隨著新的動力總成在上汽乘用車旗下車型上的全面搭載,全新動力總成推出以後,上汽自主品牌産品將在2020年實現碳排放減少超20%、動力提升超20%和經濟性提升超20%的三大綜合目標。
“十三五”期間,上汽自主品牌將進一步聚焦新能源和前瞻技術。為支援自主車企發展,上汽集團此前還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150億元資金,並表示將其中72億元投入新能源汽車項目。此外,據了解,目前上汽已經在矽谷和以色列設立了投資公司,緊跟國際先進趨勢。大手筆的投入試圖讓上汽乘用車在未來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