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經營行為“異化”現象值得警惕
本報記者 杜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近日就維護金融安全提出六項任務,其中強調“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同時要求“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製造業等領域的資金支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一重大部署進一步明確了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血脈的重要性。那麼,作為我國金融資源配置的核心,銀行業金融機構當前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痛點究竟是什麼?又該如何疏通?
利益訴求背離實體經濟發展
接受記者採訪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銀行業作為金融資源配置的核心,近年來,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發揮的作用值得肯定。
“近年來,銀行業進一步減少對煤炭、鋼鐵等‘兩高一低’過剩産能的支援,並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積極為企業開展債轉股服務,為企業兼併收購、破産重組等提供金融支援。同時,對小微、‘三農’的金融支援力度不斷增加,發放貸款規模有較大提升,同時也在積極搭建普惠金融組織架構。另外,通過金融科技等手段不斷創新産品和服務等,這些做法值得肯定。”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要進一步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金融環境,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則要抓住目前的問題核心,比如銀行業近期所暴露出的資金“脫實向虛”,資金空轉與“三套利”現象。
“需引起重視的是,目前還存在一定的資金空轉,表現在金融業佔GDP比重過高、同業業務、理財業務增長過快。同時,銀行業過於注重規模,出現用非信貸業務來拉高資産和負債規模等現象。”董希淼認為。
專家分析表示,這一問題的癥結,在於銀行自身利益訴求與實體經濟發展相背離,出現了經營行為的“異化”。
“在實體經濟還在調整的情況下,銀行業利潤仍能夠維持正增長,實際上反映了銀行業績利益的訴求與實體經濟的表現出現背離。背離意味著實體無法支撐高收益,則其收益只能來自於其他方面,比如金融市場上的空轉套利,出現‘脫實向虛’的問題。”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告訴記者。
“銀行業通過這些不當創新維持的業績增長不可持續,一方面存在許多風險,另一方面又減弱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援,沒有進入到一個正反饋的、良性迴圈的軌道中。”曾剛表示。
立足長遠切勿“竭澤而漁”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銀行業自身要進行經營理念上的調整,弱化短期利益,立足長遠。
“銀行業應該適當調整對自身收益的預期,特別是實體經濟還在調整的情況下,更不能‘竭澤而漁’,應更注重長期與企業的可持續的、穩健的銀企關係,而不是一味地與同業進行業績競賽。”曾剛表示。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回歸主業,要有‘端盤子’的服務精神,同時要改變不顧風險片面追求規模和利潤的傾向,減少監管套利。”董希淼認為。
另一方面,還需要銀行業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特別是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加快産品創新,比如正在開展探索的投貸聯動業務。專家認為,對於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而言,此類業務創新尤為可取。
“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執行差別化的信貸政策,如根據先進製造業的運作規律和資金需求特點,設計合理的金融産品,進而增大對先進製造業的資金支援力度。同時,可進一步完善信貸‘綠色通道’,縮短先進製造業等行業的貸款審批鏈條,節省企業時間成本。”董希淼表示。
“通過開展投貸聯動業務,銀行在獲取固定利息收入的同時,能夠通過獲取未來股權收益彌補提前介入新興産業可能會面臨的高風險,這在支援新興、高科技企業過程中都是可以進行探討的。”曾剛認為。
建立動態調整監管機制
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需要的不僅僅是銀行業自身的努力。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解決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援的首要問題,是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實體經濟真正回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去,風險溢價降低,自然會吸引銀行資金。
“由於目前實體經濟的調整還未完成,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壓力客觀存在,這種風險使得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存在一定制約。從産業政策來講,應該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業結構,讓産業本身具有更好的商業前景,自然會吸引更多資金的介入。”業內專家表示。
同時,從目前來看,對於新興産業、先進製造業的支援,要讓銀行資金更好地介入,除了需要銀行自身創新業務産品,國家政策的支援也十分必要。
“特別是要保證産業結構的調整方向是明確的,未來發展盈利是可預期的,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的介入是有道理的,也是必然的。”曾剛説。
除此之外,專家認為,監管政策發揮進一步的導向作用也十分重要。
一方面還應繼續加強監管協調,降低監管套利空間,防止銀行業偏廢主業。
“通過監管規則的統一降低監管套利空間,通過監管力度加大、懲罰力度的加強,約束銀行不當套利的行為,遏制掙快錢,回歸主業。”曾剛表示。
另一方面,專家建議,可以考慮進一步優化監管措施,適度建立根據經濟週期變化的、可以動態調整的監管規則。
“監管政策應該有一定的逆週期性,在經濟下行期,應通過降低監管成本,加強銀行業支援實體經濟的動力,尤其是對於特定的、想要支援的行業通過調整風險權重、改變監管規則等等措施,在不同産業之間實行差異化監管標準,引導銀行資金支援。”曾剛表示。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