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金融

央行官員談“穩健中性”:不能再花錢買穩定了

2017年02月28日 08:29: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8日訊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近日撰寫《全面理解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一文。徐忠在文章中指出,管好貨幣信貸總量,調節好貨幣閘門,是做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工作的重要基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這是在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突出矛盾和問題基礎上做出的重要部署,為把握好貨幣政策調控力度和節奏、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係指明瞭方向。

  徐忠表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穩健的貨幣政策自2011年實施以來已有六個年頭,總體來看取得了顯著效果。一是實現了貨幣政策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非常態向常態的及時回歸,降低了貨幣信貸條件過度寬鬆引起的經濟金融風險的過度積累;二是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增強,有力地支援了經濟增長運作在合理區間;三是積極探索貨幣政策支援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積極進展,産業結構、需求結構、收入結構等繼續優化,經濟新的動能正在積聚,傳統動能的改造升級也在加快。

  同時,徐忠認為目前6.7%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主要依靠房地産和基建投資拉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負債快速上升取得,不具可持續性。一些經濟運作中的結構性問題,部分是我國經濟發展自身演進的結果,例如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産業結構內部的失衡,都是我國經濟轉軌發展的必經階段,在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後,這些經濟結構已不可持續,需要一定的時間調整轉型。部分是體制機制障礙及相關政策導致的,需要通過改革消除障礙。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防範金融風險,尤其是平衡好維持金融穩定與防範道德風險之間關係的宏觀保障。尤為重要的是,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有利於平衡好維持金融穩定與防範道德風險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我國對金融風險的容忍度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花錢買穩定”的傾向,公共資源過度使用導致道德風險普遍存在。保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合理引導利率水準,有利於在總量上防止資金“脫實向虛”“以錢炒錢”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桿行為,在維護金融穩定的同時抑制道德風險,切斷“事後無限救助—放鬆風險防控”的惡性迴圈鏈條。

  徐忠指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是順應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的主動選擇。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為代表的總需求刺激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全球貨幣政策都面臨回歸常態的現實要求。八年多來的全球實踐表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在維持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其在促進經濟復蘇方面效果並不明顯。尤其在沒有結構調整改革和財政政策的支援下,過度刺激的貨幣政策最終只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泡沫和高杠桿。從主要經濟體經驗看,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是遞減的,全球貨幣政策都面臨回歸常態的現實要求,並已不同程度開始行動。我國近年來也有貨幣政策效應遞減問題,同樣要借鑒國際經驗適時適度調整。

  徐忠認為,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功夫在畫外”,應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做好貨幣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的協調配合。和其他任何政策一樣,貨幣政策實施不是孤立的,必然和其所處的實施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事實上,過去一個時期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實際執行中之所以容易偏寬鬆,資金流向不盡合理,甚至出現以錢炒錢,其背後深層因素,仍是體制機制障礙作怪,仍是經濟結構不合理。正因如此,近年來中央反覆強調要以“三去一降一補”為突破口,通過深化改革提升供給側品質。就貨幣政策本身而言,畢竟在性質上只是一個總量政策,對供給側結構改善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保持必要的戰略定力和耐心,創造一個中性適宜的總需求環境,無法從體制上、機制上徹底解決企業部門的高杠桿率、産能過剩,以及國企部門運作效率偏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關鍵還是要靠自身的深化改革。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