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4月6日電 (記者 張遠)“創新能力不強、質量問題突出、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偏低、產能過剩嚴重,這些都是中國制造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6日在西安表示。
“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高端論壇”當日在西安交大舉辦,屈賢明、李伯虎等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起草的專家學者,共同“把脈”中國制造業發展。
根據《中國制造2025》,中國計劃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中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屈賢明稱,根據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持續的發展能力等制造業強國主要特徵,中國制造業邁向強國仍有不小差距。
“一是質量效益差距大,二是持續發展能力有差距,三是創新能力不足,四是優化產業結構差距較大。”屈賢明認為,中國制造業未來十年如果在以上四個方面沒有大的改變,就很難成為制造業強國。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看來,中國制造業面臨巨大挑戰,應由技術跟隨向自主開發到技術超越轉型升級,由傳統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由制造向綠色制造轉型升級,由生產型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型升級,從而提高競爭力。
屈賢明表示,中國邁步制造業強國關鍵是人才。目前制造業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並存,高技能人才和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脫節。此外,企業在制造業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這些都亟需解決。(完)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