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日前在今年的F8開發者大會上宣稱,增強現實(AR)是重塑未來的技術,AR可能比虛擬現實(VR)更快進入消費市場。
AR是讓真實環境與虛擬物體同處一個畫面或空間,進而實現真實與虛擬兩個世界的“無縫”疊加和對接;VR則是利用電腦生成一種模擬環境,創建出一個虛擬的世界。AR並非追隨VR而來,它其實早于VR出現于市場。曾經風靡一時的“谷歌眼鏡”是AR早期的代表性設備,微軟也曾在2015年發佈AR眼鏡Hololens。不過,AR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特別是2015年谷歌眼鏡宣佈停産、停售後,AR幾乎淡出了公眾視線。
引爆AR“第二春”的是一款名叫“精靈寶可夢Go”的遊戲。它雖然沒有採用虛擬物體識別等先進的AR技術,但用戶直觀操作、簡易上手的良好體驗使其很快産生了“現象級效應”,進而也使AR被認定為擁有未來市場、極具發展潛力的“殺手級應用”。
不過,判斷AR的未來僅靠一款遊戲的火爆未免沒有分量,單純從微軟、蘋果、聯想等跨國公司加速佈局AR市場也難有説服力。終端設備更疊、專利技術變現、應用場景泛化以及人機交互易用才是AR迎來“春天”的保證。
一直以來,AR都依賴頭戴顯示設備和可穿戴設備作為終端顯示屏,但在F8大會上,已經出現基於智慧手機攝像頭的增強現實平臺,也就是説人人都擁有的智慧手機可以變身為AR終端設備,用戶無需再單獨購買,未來80%以上的智慧手機都能夠提供不錯的AR體驗。蘋果公司已經宣佈,或在其下一代産品中引入AR技術。
市場成熟的標誌是專利技術高增長後的産品變現。一般而言,技術專利週期要早于産品爆發週期若干年,AR技術專利高速爆發在2010—2013年,微軟、高通、三星等公司已申請數百項專利,並掌握了AR的核心技術。目前,資本的投入和科技巨頭的介入正在加速技術轉化,AR的産品爆發週期似乎正在到來。
一項新技術能否被認可,歸根到底取決於場景的應用和用戶的體驗。更精確地識別現實場景和感知環境,讓AR應用服務從娛樂、遊戲向教育、旅遊、家居、購物等普通消費市場擴展,手機掃描瓶子上的番茄醬標簽,就會出現一個用番茄醬製作的各種美食的數字食譜,同時還可以看到烹飪視頻;鏡頭對著旅遊景點,就可以看到最佳的行走路線、聽到每一處的講解。相比VR封閉、隔絕外部世界的沉浸式體驗,虛實結合的AR應用則不需要太“專心致志”,用戶可以利用碎片時間,一邊使用一邊活動,通過體感進行的交互讓AR更具易用性和隨意性。
根據諮詢公司Digi—Capital給出的數據,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於VR的300億美元。這樣巨大的市場潛力,就在於AR技術不局限于特定用途的、廣泛的平臺級應用。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