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中企對美投資收穫互利共贏

2017年07月17日 14:19:4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美國加州矽谷,米亞索能車間裏的研發人員正在對薄膜太陽能電池晶片進行檢測安裝。

  本報記者 章念生攝

  “是讓技術因中國資本的注入造福人類?還是讓技術因資金的缺乏而死去呢?”在回答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對美國的投資時,位於加州矽谷的米亞索能(Miasole)公司首席技術官阿提耶·貝曼博士作出了上面的設問。

  米亞索能是一家生産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創新型企業,曾因資金短缺而面臨倒閉,2012年12月,由中國漢能控股集團(簡稱漢能集團)並購。貝曼告訴本報記者,矽谷每天都有公司失敗倒閉,“很幸運能有中國企業來並購,讓我們的公司起死回生。”

  隨著中國對美投資快速上升,像米亞索能這樣,因中國投資而重獲生機的企業不在少數。這些並購案例取得成功的基礎是什麼?在並購之後,如何讓中美不同的企業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支撐企業奮發前行?本報記者近日分別走訪了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米亞索能和亞利桑那州的FCI(FlipChip International),兩家被中國企業並購的公司,探尋兩家企業成功運營對中美經貿合作的有益啟示。

  優勢互補,讓“美國創新”對接“中國製造”

  成立於2004年的米亞索能,經過18家風投公司聯合投資超過5億美元,但最終瀕臨倒閉。通過注入充足資金,加強研發力量,漢能集團的並購讓米亞索能再現生機。如今這家公司研發生産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晶片和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其量産化組件的光電轉化效率超過16.5%,居世界第一。

  由於所産晶片電池具備可彎曲性和可裁剪性,小到8瓦的普通太陽能服裝箱包,中到商用及住宅建築屋面,大到裝機容量6.6兆瓦的太陽能地面電站,都是其應用對象,産品已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義大利、荷蘭、日本、印度、哥斯大黎加以及中國的多個城市安裝應用。

  走進米亞索能偌大的車間,眼前是整齊的生産線,快速運作的機械臂,還有成卷的太陽能電池晶片,但見不到幾個員工。米亞索能負責市場與銷售的副總裁馬麥克介紹説,這裡其實是漢能的研發基地,看到的都是研發人員,大型的生産基地設在中國的廣東河源,産能已達100兆瓦。

  讓“美國創新”對接“中國製造”。這是漢能並購米亞索能的目的之一,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米亞索能在美國有220位研發人員,擁有158項核心專利,在中國還有250人的團隊與之配套。“中國國內豐富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設施、規模化的製造能力,與美國的研發團隊密切配合,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優化,求得共贏結果。”在並購米亞索能過程中傾注了無數心血的漢能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王淑琴,對此有著深切的感受。

  在貝曼看來,米亞索能作為一家小公司,在融入大家庭後,有了足夠的資金、堅實的後盾和強大的中國生産基地,“我們因而可以更多地關注研發,讓公司得到更快發展”。

  然而,像貝曼這樣的企業高管,對中國企業價值觀的認同,也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心路歷程。

  貝曼之前曾為另一家小公司工作,後來公司被買走之後關閉了。“每一次收購兼併,都會帶來擔憂。當我們被一家中國公司收購的時候,當然存在擔心,因為我們對對方並不了解。”貝曼説,風投公司不願為今後數年的公司發展燒錢,如果沒有漢能的支援,公司所取得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所有的潛力也將煙消雲散。

  4年多過去了,米亞索能有了更大的發展。“如今,這種擔心消失了。因為我理解了漢能的承諾意味著什麼,堅信漢能會繼續給予我們支援,讓技術變成現實。”貝曼坦言。

  企業文化融合,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FCI是一家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外的半導體整合電路封裝公司。員工人數不足200名,FCI在封裝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因管理不善,不得不掛牌出售。2015年4月1日,中國天水華天科技完成對FCI的收購交割。這是華天首次在美國登陸。作為全球第六大整合電路封裝企業,天水華天集團完成對FCI的收購之後,獲得了美歐窗口,還有先進的技術與市場客戶。

  然而,FCI當時面臨著一個嚴峻挑戰:員工人心不穩,收購之初便有不少人員離職。員工們最大的擔心是中國企業買了美國企業,拿到了專利與技術,然後將企業關掉。

  完成收購之後,天水華天出了三招。先是還清了FCI的債務,為企業減負,做到“無債一身輕”;之後採取提高待遇、把員工利益與企業營收聯動等方式,留住核心員工;同時改變企業原先運作方式,不斷降低運營成本。尤其是最後一招,讓員工們看到了未來希望。

  “當初的FCI是小公司的規模,卻有大公司的弊病,鋪張浪費的現象非常普遍。” FCI公司總經理謝鴻博士舉了財會的例子。原來由三個人負責,一個是財務總監,一個是財務經理,還有一個具體辦事職員。精減之後,去掉一些重復臃腫的職能,三個職位變成了一個,且比以前運營得更快更好。

  “從2015年4月1日開始,公司的變化非常明顯。” FCI副總經理安東尼·科蒂斯對本報記者説。在他看來,最大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成本降低,企業贏利,企業錢袋子鼓了,員工福利增加了;另一方面,企業運營狀況良好,股票升值,員工分紅更多,更多的員工願意留下來。

  在國際並購案中,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七七定律”,説的是70%的並購沒能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而其中又有70%敗于並購後的文化整合。企業在並購過程中,過分看重並購過程中的資本、財務、市場項目控制等指標,卻忽略了最核心的要素——雙方員工是否能夠認同並購後企業新的價值觀和文化,這是導致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

  忽略文化因素的並購,會産生兩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關鍵人才的流失,二是內部管理和外部經營的困難。

  但這種情況並未在FCI發生。據介紹,該公司在完成並購26個月之後,企業收支就實現了平衡。而一般來説,並購企業能在三年內實現贏利就已相當不錯。

  安東尼·科蒂斯認為,這要歸功於把FCI原先的企業價值觀與華天的企業文化實現了對接。謝鴻講道:“我們把華天的企業文化精神輸入到FCI,但具體的公司運作和管理方式根據FCI和美國的情況來定,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在英特爾工作了20年,謝鴻見識過英特爾並購不同規模、不同産業公司的過程,其中文化的整合是最大的挑戰。“英特爾有一個比較著名的説法叫‘精確複製’,從生産上流程上是可以的,但在文化上是行不通的,對人的管理更是行不通。這方面有很多教訓。” 謝鴻説。

  米亞索能和FCI,只是在美國尋求發展的成千上萬中資企業的代表。統計顯示,目前,中國企業的投資項目幾乎遍佈美國所有州和各個選區,為美國創造就業崗位14.1萬餘個。在不斷刷新紀錄的中企對美投資潮中,有像福耀玻璃、中車公司、萬向集團這樣的耀眼明星,但更多的則是像米亞索能和FCI這樣幾乎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相較于大型明星企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困難,更難得到政策性支援,更需要靠自身的實力與能力在市場打拼。它們在傳播中國的企業文化,造福當地社區,為中美省州合作、經貿往來、民間交往夯實基礎,書寫著新的歷史。

  (本報華盛頓7月16日電)

[責任編輯:王怡然]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