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間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國會提交了2018財年預算,預算支出為4.1萬億美元。這一預算案同時提出,在未來十年逐步削減總計3.6萬億美元的財政支出,涉及社會福利、教育、環境保護、科學研發等各個方面,只在國防、基建等少數領域增加支出。
白宮表示,這份預算將在兩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一是在2017年前平衡美國的財政赤字,二是將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帶回3%,美國2016年經濟增速為1.6%。
據美聯社報道,民主黨人已經在抨擊預算方案通過犧牲低收入者利益來平衡預算收支。兩黨都有議員表示,國會在通過這份預算的過程中,要對預算作出重大修改。
特朗普預算的路線是對高收入者減稅、提高國防支出、削減貧困人口和殘疾人群的福利待遇。這份預算對國防、邊境安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有所提高,其中有16億美元用於修建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邊境墻。此外,預算在砍掉傳統福利的同時,將在未來十年提供250億美元,以資助帶薪育兒假項目。而這個新項目由特朗普女兒伊萬卡主推。
美國總統提交的財政預算一般作為建議書,而國會將進行協商和修改,制定最終的預演算法案。這份預算計劃將作為協商立法的起點,並傳達出總統和執政黨派的政治信號。根據程式,國會最終在6月30日確定財政預算方案,並在10月1日新財年開啟之時,執行新預算。
據美聯社報道,該預算案預計,2018年的赤字將會上升至6030億美元,去年實際赤字為5850億美元。但該預算稱,如果特朗普的建議得到採納,那麼赤字將會出現下降,並在2027年實現160億美元的小幅盈餘。然而,這一目標取決於過度樂觀的3%經濟增長預測,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不太現實。
增加國防支出
從財政支出數額來看,特朗普的2018財年預算與2017財年差別不大,但支出重點出現了明顯調整。
在2018年,特朗普的預算將通過對政府機構進行重大削減,將540億美元支出從不涉及國防的部門,轉移到國防相關部門。
方案對環保署預算下調31.4%,美國國務院下調29.1%,農業部門下調20.5%,國家科學基金會下調10.7%。聯邦政府將在未來十年逐步削減1.4萬億美元的政府部門財政支出,涉及所有非國防政府部門。
但唯有國防部、國土安全局、退休軍人事務部獲得支出增加。2018年國防預算增加4.6%,即254億美元。國土安全局預算總額提高6.8%,即為28億美元。退伍軍人事務預算提高了5.8%,即43億美元。據彭博社報道,國防新增預算將用於為空軍購買70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戰機和14架波音公司F/A-18E/F戰鬥機。海軍軍艦的數量從目前的275艘提高到350艘,在2018財年將先購買12艘新艦艇。但與此同時,特朗普建議削減對國外的經濟援助。
國會預算委員會委員、民主黨議員John Yarmuth對彭博社表示,民主黨將抵制這份預演算法案。他表示,民主黨人並不反對增加國防預算,保障國土安全。但是這份預算的問題在於,它完全忽視了經濟安全、受過良好教育、培訓的強大的勞動力,對維護國家安全也具有的核心作用,因此,這份預算甚至不能代表主流的共和黨人觀點,更不能代表美國人的主流觀點。
削減社會福利
特朗普的預算計劃大幅削減社會福利,十年內將“強制性”(主要是社會福利)計劃的開支減少約1.7萬億美元。
醫療補助相關項目總額將減少8660億美元。這也是砍去的最大一部分財政支出。發放給低收入人群的食物券將削減1930億美元,而食物補助項目約涉及4200萬人。
受這份預算計劃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廣大依靠社會福利救濟生活的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推動了特朗普上臺。前參議員Max Baucus對美國CNBC評價這一預算案“是將財富從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人群轉移,最終不會有任何結果。”
但白宮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米克·馬爾瓦尼(Mick Mulvaney)表示,“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政府首次從納稅人的角度來起草預算計劃。”
“我們需要人們去工作。” 馬爾瓦尼週一對媒體表示,“如果你靠食物券為生,我們需要你去工作,如果你靠殘疾福利為生,但這不是你應得的,我們需要你回去工作。”
在能源方面,白宮將出售美國一半的戰略石油儲備,並開放在阿拉斯加北極區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開設鑽井,以平衡未來十年的預算赤字,並提高美國的能源産出。
預算也涉及華盛頓兩家金融監管機構,即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和證券交易委員會。 為保護借款人免遭掠奪性貸款而設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將進行“重組”,為聯邦赤字削減1.45億美元。而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則將使用其儲備金來補充預算。
預算計劃還含括對基建項目的投資,在未來十年間投入2000億美元,來推動1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
此外,這份預算還以通過稅改方案為基礎,預計通過經濟增長而節省2萬億美元的支出。通過特朗普稅改計劃,比如將公司稅從35%削減到15%,以及將個稅起徵點提高一倍,以及對福利計劃的改變,來刺激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需要達到3%,才能實現2萬億美元的財政支出節省,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達到這種增速是不現實的。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