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丹麥駐華使館通過社交平臺發表了一篇名為《生蠔長滿海岸,丹麥人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的文章,不成想,卻引發了中國網路輿論的狂歡。“X年無限次往返簽”、“吃生蠔的科學方法”“某電商平臺要與之合作”、“怎樣訂到最合算的機票”,中國“吃客”們似乎已經磨刀霍霍,連丹麥使館自己也感慨“這些天嘗到了網紅的滋味”。
外界紛紛猜測丹麥使館這一“別有用心”的舉動——面對這麼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丹麥是故意的吧?
在5月17日開幕的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中食展”)——這個被冠以亞洲最大創新食品展名號的活動現場,來自多個國家的參展商帶著自己的珍饈佳釀,向在場的觀眾一一做介紹。
“中食展”國際食品展位顯然吸引到不少觀眾駐足。巧克力、水果糖、穀物棒、冰激淩、純果汁、肉製品以及嬰幼兒奶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走訪現場發現,為了吸引中國市場,各國也算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這些國家最具影響力的一些品牌商紛紛加盟,主打環保、天然、科技、養生等諸多理念牌,向到場觀眾推介這些日常所需或是養生産品。
而早在4月初,挪威首相索爾貝格4來訪中國時就談道,“挪威擁有高品質的海産品資源以及科學先進的捕撈方式,而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兩國之間可以用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買賣三文魚。” 索爾貝格甚至還在上海某超市充當“宣傳員”的角色,親自品嘗了一份剛出爐的極具中式料理風味的椒鹽鱈魚,並表示,“我們希望賣更多的三文魚到中國!”
像索爾貝格之前的行為一樣,“中食展”活動現場,芬蘭環境部部長基莫·蒂利凱(Kimmo Tiilikainen)也“親身示範”,品嘗起芬蘭食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蒂利凱説道,對我們而言,中國是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我們有能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食品門類,以及配套的電子商務服務措施。隨著中國人健康意識的增強,我們也在有意識地面向中國市場開發銷售健康食品。
蒂利凱還表示,“中國日益壯大的中産階層以及對安全和進口食品的需求為我們帶來了機會……我們也有像生蠔一樣的供給,比如野莓,我們吃不完那麼多,歡迎中國人來幫我們品嘗。”
除了輿論狂歡,食品跨國跨境交易其實並非易事。“丹麥生蠔事件”就引發了關於食品安全和進出口限制的後續追問。美味的食品不是輕易就能出現在中國消費者的餐桌上。
《金融時報》報道稱,北歐生海鮮不得不通過特殊海關渠道進入中國,因此中國的電商也在尋求加快進口流程的方法。此外,對於食品安全的擔憂也讓“生蠔”進入中國市場並非易事。
對此,蒂利凱也指出,芬蘭是自由和公平貿易的支援者。不過自由貿易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一些規則。芬蘭仍會同中國在食品生産安全標準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達成一致的標準,來為更多的消費者負責。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