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食品安全:田頭到餐桌如何更放心

2017年03月09日 09:55:58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由過去的“吃了嗎”變成現在的“吃點好的”,人們問候語的變化顯示了新階段老百姓對於食品的高要求。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就如何打造從田頭到餐桌“品質安全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2016年,全國政協提案委與民盟中央針對“加快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進行了專題聯合調研。調研發現,近些年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形勢總體向好,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也取得明顯成效,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已保持在99%以上,主要農産品監測和加工食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而同時,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面臨的問題仍然嚴峻,加快建立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生産、監管體系,增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迫在眉睫。

  1、重主體重權責重激勵

  “食品安全是個良心工程,南江黃羊産業要長盛不衰,一定要守住綠色健康的底線。”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五郎黃羊和紅旗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其德認為,“合作社的黃羊都放養在山林間,除了給羊群撒點鹽巴,決不給羊喂任何飼料——這是我們的準則和底線。”他介紹,農戶加入合作社都要經過培訓,了解食品安全知識,合作社統一防疫,也不存在亂用獸藥的現象。

  “食品安全涉及的面、涉及的時空分佈都很廣,一直以來都是輿情監控的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紅玲表示,農産品品質安全法要求從田頭到餐桌來構建安全鏈條。從農業生産來講,現在從事農業的主體大多還是小農戶,生産分散。從生産的基礎情況來看,環境問題如面源污染、部分土壤重金屬殘留等,都會影響到農産品品質安全。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程度,重點抓住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實現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曾經到四川一個茶葉專業村調研,一家茶葉加工公司在村裏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平臺,企業和農戶簽訂明晰雙方責任權利的合同,有了共同的利益聯結,形成利益共同體,優質優價就成為雙方共同的追求。不僅如此,公司還發動村幹部當片長,監督農戶按照規範管理茶園,嚴守打藥、施肥、採摘等關鍵點。茶葉的包裝箱上都有二維碼,消費者一掃就能知道産品資訊,假如出了問題也能找出問題出在哪。他認為,強有力的組織平臺、清晰的權責利益激勵機制很重要。

  2、抓生産抓監管抓全程

  “食品安全首先要抓源頭治理,減少農藥用量,田間檔案要清晰可查,建立可追溯制度,查出問題立刻處罰。”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副會長徐淙祥表示。現在,高殘留、高毒農藥已經禁止、限用,銷售、使用都有嚴格規定,生産技術、安全技術都比過去好很多。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天方茶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孝和也認為,廣闊的田間地頭是農産品生産的第一車間,因此,保障食品品質安全必須靠生産主體對農産品種植、養殖過程實施全範圍全過程品質監控,對大氣、水源、土壤加以保護。國家在政策上要重點支援生態農業建設,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引領生態農業健康發展,從源頭上保證農産品安全。

  致公黨中央提出,要以綠色防控手段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運用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技術與科學用藥相結合的綜合性防治技術,兼顧産量和産品品質、生態環境的安全。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整合配套技術,形成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簡便、成本適當、農民歡迎的綜合技術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黨組書記柯俊認為,食品安全從田頭到餐桌環節很多,包括生産、檢測、流通、加工、銷售各個環節,需要黨政同責、社會共治,健全法律法規、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是個系統工程。要嚴守各環節風險點,提高生産和監管能力,“産”的方面從源頭把好關,“管”的方面提高檢驗檢測技術人員水準、佈局監測點等軟硬體方面強化監管;加強行政和刑律的銜接,完善法律體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現在只是處罰到單位,沒有處罰自然人,因為和個人無關,所以有關從業人員責任心不強。“雙隨機、一公開”中要求資訊公開,只有有關資訊公開了,老百姓才對我國食品安全情況有更多的信任,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才能營造良好氛圍。

  3、建標準建隊伍建網路

  完備的法律法規和順暢的運作機制對於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至關重要。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徐輝認為,應該加快食品藥品監管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儘快完善農産品品質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的修訂工作。分品種形成更多細分領域的食品專門法律法規,實現立法的精細化,避免法律“真空”。同時,加強基層執法力量建設,實現監督執法標準化。完善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完善分層次、功能定位明確的檢驗檢測體系,推進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技術支撐體系全覆蓋。完善地方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完善以省級檢驗檢測機構為龍頭、市級檢驗檢測機構為骨幹、縣級檢驗檢測機構為基礎、鄉鎮快檢為前哨的權威高效的地方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田惠光認為,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劃分不清晰,隊伍建設十分薄弱,支撐體系亟待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單一、水準低。要深入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劃分,明確各級監督機構所負的主要責任、具體分工。在此基礎上,在省裏進行試點,制定各級機構職責目錄、工作內容與工作標準,各級機構結合轄區的工作量核定所需要的崗位數目並建立考核評估體系,逐步建立職業化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制定人才培育計劃和食品安全體系資訊化頂層設計。

  全國政協常委、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田中群表示,要以科技創新強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儀器和資訊科技的協同創新優勢,從硬體和軟體強化監管體系,儘快建立覆蓋至鄉鎮的全國食品安全網路,以科技創新強化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大力推動快速檢測儀器的研製和産業化。要加大在食品安全快檢領域的資金投入,大力扶持發展便攜快速檢測儀器和産品。鼓勵食品生産企業和政府職能機構與儀器生産企業開展試點性合作,推動一批可靠的快檢便攜儀器産品進入基層的食品安全監控系統。

  4、有尊嚴有底線有全局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鄧秀新認為,監管也好,法律也好,只是一個底線約束,不可能每一碗飯、每一口菜都要經過監管,經過儀器來檢測。道德的底線靠誰來把握呢?因此食品從田間到餐桌每個環節上的人都要有道德底線,生産者如果都獲得不了應該得到的尊重,怎麼能夠有底線呢?而突破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線有幾種情況,一種是無知,不知道濫用了農業投入品會帶來什麼壞處;一種是無畏,無所謂,覺得生産出來的東西反正不是自己吃;還有一種就是無德,明知不好還要為了利益去做,這可以用法律約束,法律約束不了的模糊地帶,還得靠道德去約束。從道德和法律兩個方面,才能對從業人員形成約束。

  張曉山表示,食品安全工作不應局限于某個部門、某個系統、某個領域,它是事關全局的大事。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現在有很多新形式出現,如很多地方搞放心廚房工程、消費合作社和生産合作社的對接等,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正在形成。“共治”才能“共用”,“德治”和“法治”並舉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記者高文 崔麗)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