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到中國奶業時表示,“大批國人到海外搶購奶粉,買人家東西,給人家送錢,人家還限購,這是中國奶業人的恥辱。”
事實上,這份“恥辱”,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就一直困擾著中國乳業。有數據表明,2015年我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值達到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
“伊利+飛鶴,剛與達能持平”
3月7日,黑龍江一位乳企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稱,據他估算,2015年國內嬰幼兒乳粉市場佔比將首次超過洋奶粉,國內消費信心正在發生變化。
今年年初,有媒體援引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的數據稱,去年前11個月,伊利、合生元等六大國産品牌在國內奶粉市場佔有率為48.1%,而洋奶粉的市場佔有率為39.9%。
據此,該媒體稱,這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國産奶粉品牌首次在市場佔有率上超過洋奶粉。此前7年間,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進口奶粉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逐年增加。以2007年為例,當時進口奶粉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為35%;而到2012年,進口奶粉國內市場佔比已超6成。
2015年,國産奶粉真的重新奪回國人的“芳心”了嗎?乳業分析師宋亮並不這麼認為。
據宋亮估算,以2015年我國嬰幼兒奶粉750億元的總銷售額計算(出廠價計),達能、美讚臣等幾大進口奶粉品牌的銷售額約為300億元,伊利、飛鶴、雅士利等國産嬰幼兒奶粉的銷售額相加約有300億元。
宋亮認為,人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去年通過跨境購進入我國的奶粉”。按出廠價計算,這部分奶粉的銷售總額約有100億元,因此去年整個進口奶粉在我國的市場份額佔比達60%以上。
據宋亮透露,達能旗下四個乳粉系列2015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約100個億,且60%以上都是線上銷售。相比之下,國産奶粉銷售“大戶”,如伊利和飛鶴,其2015年市場銷售額加一起不過100億元,僅與達能持平。
多家國內乳企業績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乳製品進口數量和貨值分別達到205.19萬噸和84.8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2.30%和19.75%。
今年2月,中國海關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達到17.6萬噸,較2014年的12.1萬噸增加5.5萬噸,同比增長45%;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值達到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
其中,荷蘭、愛爾蘭、法國、紐西蘭等國是對我國出口嬰幼兒奶粉的主要國家。
“跨境購和自貿區的出現,國內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管控越發嚴格,以及消費者對進口乳製品的偏愛,都是造成2015年成品乳製品進口量大幅增長的原因。”宋亮稱。
進口奶粉的強勢,極大衝擊了國內奶粉企業的空間。2月29日,A股上市公司貝因美發佈業績快報稱,去年貝因美實現營業總收入45.5億元,同比下降9.8%,同期營業利潤更是同比下降了27.18%。
去年中報時,貝因美就分析稱,其重點産品嬰幼兒配方奶粉銷量下降,電商、海淘積極搶佔市場份額等,都使其業績受到巨大衝擊。
港股上市公司合生元則稱,截至2015年9月,公司錄得收入28.5億港元,同比下跌13.4%;其中,佔公司銷售收入84.4%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同比下跌了14%。
■ 相關新聞
“走出去,再回來” 本土乳企出海
在零售市場上,大批國人到海外搶購奶粉。而在生産端,國內乳業原材料生鮮乳的價格,也比進口原料高一倍以上。受此影響,部分本土乳企,已經通過在海外收購的方式,來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競爭力。
國內生奶價格超進口原料一倍
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完達山乳業董事長王景海曾提出,國內外乳品收購的巨大價差,一方面造成洋奶粉擠佔市場,另一方面則使國內乳企無力溢價收奶。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政協主席杜宇新稱,近幾年進口大包粉(即大包原料奶粉)到岸價格屢創新低,長時間保持在1.5萬-2.5萬元人民幣/噸,與此同時,國內乳品企業用生鮮乳生産奶粉的成本,在每噸3.3萬-3.5萬元左右;一些乳品企業開始大量改用進口奶粉復原乳作為乳製品原料。
近年已有4起逾10億元的乳企海外投資
面對進口乳製品的衝擊,為了降低生産成本,迎合國內消費市場對進口乳品的青睞,近年來,不少本土乳企紛紛到海外投資設廠。
2013年以來,本土乳業公司在海外投資金額過10億元的有4起,包括:2014年,光明食品斥資153億元收購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 56%股權;2015年,合生元斥資63億元收購澳大利亞Swisse公司約83%股權;2013年,伊利集團投資32億元在紐西蘭建設大洋洲生産基地,以及雅士利在紐西蘭投資11億元建立乳製品基地等。
伊利集團曾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食品行業海外投資呈現出“走出去,再回來”的特徵。
此外,一家在澳洲佈局奶源市場的乳企負責人曾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其在國外生産一罐奶粉運回國內,即使算上關稅,成本也要比在國內生産少很多。
在價格、原料、技術、標準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宋亮認為,當今困擾中國乳企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産品品質,而是如何恢復市場信心,“這是一項長期工作”。
3月7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一定要奮起直追,“要提升我們奶業的品質,要唱響我們的品牌”,“恢複國人對民族乳業的信心”。
■ 延展
兩會代表屢為“高奶價”叫苦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曾指出,“我們的奶價全球最貴”,加工成本、員工工資、管理費、檢驗費等也都居高不下,間接影響了本土乳企的市場競爭力。近幾年有關乳業發展的兩會建議中,反映乳業上游養殖成本過高、乳企負擔過重的聲音不絕於耳。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建議,國家應擴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支援範圍,以政策支援和政府補貼的模式,幫助行業應對不斷高漲的生産成本,同時平衡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保障中國乳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14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完達山乳業董事長王景海提出在黑龍江建設國家級乳製品安全供應基地,為牛奶提供補貼等議案。王景海稱,目前50%的基地建設都是由黑龍江省當地政府支援的,但該議案全面落實還有一定差距。
王景海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解決奶源基地的保護問題,需要中國乳業的産業化拉動,也需要調節進口乳製品,不能使大批量、低價乳製品進口衝擊國內産業,“否則受傷害的不僅是工廠,也是農民本身,乃至於養殖業。”
新京報記者 郭鐵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