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在臺灣:古老茶食 寶島新韻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電 題:客家擂茶在臺灣:古老茶食 寶島新韻
作者 黃欣欣 張曉曦
20多年前,每逢假日,在臺灣新竹縣北埔鄉慈天宮門口,總能見到一家人忙碌的身影。夫妻倆衝調好擂茶,加上冰塊,兒子接過搖晃均勻,為顧客奉上香醇爽口的客家擂茶冰飲。
如今光臨北埔鄉老街,柿餅、番薯餅等客家小吃琳瑯滿目,其中“網紅”屬客家擂茶。當年作為孩子的姜紹鈞,成年後和弟弟接手家裏生意。遊客不僅能在店裏品嘗擂茶,還可體驗親手研磨的樂趣。
和尋常泡茶不同,擂茶主要由茶葉混合糧食並經研磨沖泡而成,最初是“吃”的。“擂”,有研磨之意。製作擂茶時,把茶葉、花生、芝麻等配料放入擂缽,一手將缽把穩,一手緊握擂棒,沿缽壁順溝紋走向,時而緩緩旋動,時而輕輕敲點,待缽內配料擂成細末,衝上熱水即可食用。
在臺灣美食家朱振藩看來,擂茶在宋朝就已出現,南宋書籍《都城紀勝》載:“冬天兼賣擂茶”。在大陸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劇中盛家祖母與盛明蘭圍坐品七寶擂茶,勾起不少觀眾的饞蟲。
記者詢問北埔鄉擂茶店舖發現,擂茶的“茶”不是特定品種,平時愛喝什麼就用什麼。朱振藩也認為,擂茶的趣味不在茶葉,而在於配料和小食,鹹淡甜辣、各地不同。
作家汪曾祺如此回憶湖南擂茶,“茶葉、老薑、芝麻、米,加鹽,放在一個擂缽裏......吃擂茶時還要擺出十幾個碟子,裏面裝的是炒米、炒黃豆、炒綠豆、炒苞谷、炒花生、砂炒紅薯片、油炸鍋巴、泡菜、酸辣藠頭....邊喝邊吃。”
資料顯示,元末明初,客家人和部分畬族人以及大陸西南地區的若干少數民族將擂茶技藝傳承下來。如今,閩臺、兩廣、湖南、江西等地,特別是客家人聚集區,仍保留吃擂茶的習俗。
朱振藩推測,客家擂茶傳入臺灣,可能發生在清朝中葉,彼時福建西部、廣東東北部的客家人遷居臺灣,也帶來這項技藝。
隨著觀光業的發展,客家擂茶在臺灣逐漸從家庭餐桌走向大眾消費市場。20世紀90年代,新竹縣北埔鄉大力推廣客家文化,並以客家擂茶為重點。因而,當地不少人以此謀生至今。
每天早晨九點,在北埔鄉“三十九號北埔擂茶創始店”,洪家三姐妹開門迎客,在製作擂茶之餘,熱情地講解客家文化。
小妹洪素秋接受中新社採訪時介紹,店內技藝師承北埔鄉老一輩客家人,最初學的是鹹味擂茶,但銷量欠佳。為了適應更多臺灣民眾的飲食習慣,她們把擂茶由鹹轉甜;還推出客家擂茶“隨身包”,方便遊客攜帶。
洪素秋説,開店近30年,店內的擂茶配料從芝麻、花生等增至20多種,還研發出杏仁、薰衣草、玫瑰等新口味。“如果有客人了解到客家擂茶最初是鹹的,感到好奇,我們一定會讓他們喝上一些。”
姜紹鈞一家則創立哈客愛食品有限公司,走向品牌化運營。“客家擂茶是相對健康的茶飲,現代人注重養生,這也是未來推廣的重點。”姜紹鈞説,店舖已開通網店,願借助新媒體渠道,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擂茶的文化意涵。
即將交棒家族事業,洪素秋期待未來到大陸的擂茶店看看,“想知道那邊的擂茶是什麼樣的,和二十多年前北埔客家老人傳給我們的有什麼差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