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三十年:讓更多企業和個人在世界經濟繁榮中獲益
讓更多企業和個人在世界經濟繁榮中獲益
今年是世貿組織成立30週年,當下,全球化遭遇逆風,多邊貿易體制遭受挑戰,但世貿組織依然主導著全球貿易,中國選擇繼續擴大開放,迎接貿易發展新機遇。
談起義烏市場的繁榮,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棟認為,這離不開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下簡稱“世貿組織”)的影響。
“2000年以前,義烏市場是做內貿的,但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義烏市場迅速轉向做外貿,很快外貿份額就超過了內貿。”王棟説,目前義烏市場外貿佔比為70%,23年時間裏,義烏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分別增長了300倍和234倍,“世貿組織確實促進了全球貿易的自由化,並帶動了全球經濟繁榮。”
這段表述出現在近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世貿組織三十年與中國:歷史與變革”分論壇上。今年是世貿組織成立三十週年,義烏的發展也是世貿組織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的一個鮮活案例。數據顯示,世貿組織成立後的30年間,全球貿易總額持續增長,從1995年至2023年年均增長5.8%,全球貧困率持續下降。
30年後的今天,全球化遭遇逆風,多邊貿易體制遭受挑戰,但世貿組織依然主導著全球貿易,中國選擇繼續擴大開放,迎接貿易發展新機遇。
世貿機遇在全球共用
1994年,《馬拉喀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的簽署宣告了世貿組織的成立。最初,世貿組織有104個成員國,覆蓋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按照其規則進行的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近6萬億美元。1995年,中國還是世界第八大經濟體。
30年過去,這些經濟指標也煥然一新:如今世貿組織共有166個成員國,覆蓋近80億人;2023年,世貿組織成員的貨物和服務貿易額超過30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貿組織成員中的第二大經濟體。
“世貿組織提供了開放、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無論是經濟發展良好,還是遇到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多邊貿易體制確保了全球貿易總體平穩有序。”商務部副部長李飛説。
以中國為例,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目前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同時,中國切實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不斷擴大自主開放,關稅總水準從2001年的15.3%降到目前的7.3%;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不斷縮減,製造業限制實現“清零”;開放近120個服務貿易分部門……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政策,不斷推動世貿機遇在全球共用。
長期與國內外企業打交道,思愛普全球副總裁裴金林對世貿組織的積極影響感受頗深。她以衝鋒衣市場為例説,因為價格比較貴,之前衝鋒衣在全球只有幾千萬用戶,且多是戶外愛好者,但現在幾乎人手一件。
“這背後其實就是WTO賦能跨國企業之間的合作,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裴金林表示,在這個全新的市場中,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生産成本大幅降低,從而惠及全球。“從服務的角度來看,世貿組織就是讓更多的企業、更多的個人能夠參與到全球化中,從世界經濟的繁榮中獲益。”
紐西蘭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其經濟繁榮的核心就是基於世貿組織規則的多邊貿易體制。紐西蘭貿易與農業部長托德·麥克萊介紹,貿易活動支撐了紐西蘭近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推動了經濟增長和生産力提升。“世貿組織和多邊規則體制擴大了我們的聲音,保護了我們的貿易利益。”麥克萊説。
據了解,在世貿組織的助力下,包括中國在內的55個發展中經濟體融入多邊貿易體制,參與經濟全球化並從中受益。“過去30年裏,WTO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商務部原副部長易小準認為,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經濟享受到了30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的超長景氣。“對發展中國家來説,全球化是促進包容性發展、減少不平等和縮小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渠道。”
以改革應對全球挑戰
但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卻遭遇逆流:世界經濟呈現多極化趨勢,各方利益進一步分化;多邊貿易談判遲遲不能取得新成果,各國在關鍵議題上立場差異較大;保護主義在全球加速蔓延,WTO的領導力被削弱。
“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放棄了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承諾,從以前維護多邊貿易規則的‘世界警察’,180度轉彎成了違反世貿組織紀律的‘帶頭大哥’。”易小準坦言,未來一段時間裏,想要通過世貿組織來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會非常困難,“但一個強有力的多邊貿易體制對世界貿易是不可或缺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表示,當下,世貿組織站在一個發展的關鍵節點,也面臨多重挑戰,其中之一就是議題越來越廣泛,“大家期待世貿組織解決的問題比以往都多”。以綠色貿易為例,一些國家借助碳排放交易措施、邊境調整措施等支援綠色生産,又會形成新的貿易保護。“這給世貿組織出了一道升級版考題,既要平衡貿易和生産的綠色,又要平衡貿易的開放和自由化。”
只有更有力的改革才能激發更多的信心。“面對地緣衝突博弈加劇、貿易增長動能不足,世貿組織改革迫在眉睫。”李飛表示,中方認為,世貿組織機制需要完善調整,爭端解決機制需要恢復運作,談判方式需要回應成員訴求。“同時,世貿組織規則應當與時俱進,既要推動長期未決的傳統議題,也要制定面向未來的多邊規則,更好地服務全球共同議程的實現。”
離開世貿組織副總幹事崗位時,易小準給世貿組織留下了建議:“讓WTO重新煥發輝煌,首要任務就是把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擋在WTO之外。”在第七屆進博會現場,他把建議進一步細化。
在多邊層面,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不願意在多邊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那其他絕大多數世貿組織成員就應該團結起來,爭取達成新的貿易協定;在區域層面,作為對全球化逆流的回擊,各國依然可以繼續努力推進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而這些進展也會鞭策世貿組織進一步加強改革。“同時,中國應主動對外開放市場,推動多邊共贏合作,帶頭遵守多邊規則;在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形勢下,我們要加強與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的合作,逐步推動形成良性共治的全球貿易治理新秩序。”易小準説。
中國開放的腳步越邁越大。自由貿易試驗區不斷升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面實施、出臺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前6屆進博會期間中國宣佈的多項重大開放舉措已落地。2022年,世貿組織成員達成第一階段《漁業補貼協定》,中國是首批完成批約的國家之一。“這是中國領導力的偉大體現。”麥克萊説,“恢復一個全面運作且具有約束力的(WTO)爭端解決機制,對我們來説是為加強多邊體制所能採取的最有效行動。”
中國對應對全球挑戰至關重要
第七屆進博會期間發佈的《世界開放報告2024》顯示,在世界開放指數連續收緊之際,中國開放指數從2008年的0.6789升至2023年的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中國開放指數在12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8位,比2022年提升1位。
“中國的貢獻對於我們應對全球新興挑戰至關重要。”世貿組織副總幹事約翰娜·希爾指出,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億萬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中國的每人平均GDP從2003年的1000多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2萬多美元。“中國不僅是世貿組織成功履行使命的關鍵,在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數字技術的變革性影響等方面,中國的參與和承諾也不可或缺。”
在希爾看來,中國在許多前瞻性倡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她舉例説,2024年2月,中國與120多個世貿組織成員在阿聯酋阿布扎比宣佈正式達成《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中國還積極參與其他倡議的協調,比如正在進行的關於塑膠、污染、電子商務、中小微型企業、貿易的討論。“這些只是中國對多邊貿易體製作出貢獻的幾個例子,但非常值得稱讚。”希爾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深化援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全鏈條管理。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産品。
“進博會就是這樣的全球公共産品。”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汪榮明看來,中國要做多邊世界貿易體系的維護者、多邊貿易談判的推動者,“世界貿易組織是多邊主義的基石,也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個重要舞臺,更是世界經濟恢復重建的重要基礎,必須維護它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同時,汪榮明強調,中國還應該做“促貿援助”的推動者。世貿組織發佈的《2024年世界貿易報告》指出,“促貿援助”擴大了最不發達國家的出口機遇,幫助他們更好從多邊貿易體制中獲益。在今年6月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場有關促貿援助的會議上,中國提出主張:踐行多邊貿易規則,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
進博會就是中國踐行相關主張的重要場所。從首屆進博會開始,中國就廣泛邀請最不發達國家參展,併為每一個最不發達國家免費提供兩個標準展位。去年,免費展位增加到4個。今年進博會有37個最不發達國家參展,組委會為這些國家的企業提供了120多個免費展位。
“進博會一直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於發揮國際公共産品作用。”商務部部長助理唐文弘説,通過進博會,孟加拉國的黃麻手工藝品、尚比亞的蜂蜜、坦尚尼亞的腰果等最不發達國家的各類産品漂洋過海,進入中國的千家萬戶,“這體現了進博會致力於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在本屆進博會上,中國官方也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堅定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支援發展中國家更好分享全球化紅利,願同各方繼續密切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協調配合,率先探索實施世貿組織《促進發展的投資便利化協定》等成果,攜手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李飛表示,中國將在世貿組織改革中發揮更負責任的作用,立足世界貿易大國地位,持續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産品。
“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服務於中國。”聯合國貿發會議副秘書長佩德羅·曼努埃爾·馬雷諾説,中國如今已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領先的商品出口國、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樞紐、全球數字領導者和能源轉型先鋒,“中國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驗共用與互學互鑒,其發展經驗已惠及眾多全球南方國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