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這里,生長著開放發展的“金種子”

2023-09-14 09:3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這里,生長著開放發展的“金種子”

  ——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十年成績亮眼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這是迸發巨大能量的土地,以不到全國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實現佔全國17.8%的進出口總額;這是創新創造生長的地方,截至2023年7月底,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層面復制推廣……這里,就是我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今年是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從一枝獨秀,到21個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雁陣”格局……自貿試驗區發揮了制度創新的“頭雁”效應,打造了開放發展的生動樣板,推動了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自貿區速度”:高水平開放先行先試

  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總投資288億元的12個重點項目日前集中開工,涵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汽車等前沿產業領域,法液空、普羅名特等外資企業進駐新片區。從簽約到落地,各個審批環節集成高效,再一次印證了“臨港速度”。

  重慶自貿試驗區果園港片區,貨輪首尾相接,停靠在指定泊位裝卸貨物;碼頭平臺堆場上,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堆放;10余臺橙紅色的場橋“步伐”穩健地“行走”于堆場之間,精確抓拿滿載貨物的集裝箱到指定地點。依托“前港後園”的產業生態,果園港吸引大批企業投資興業。一條帶動周邊、凝聚西南腹地,輻射全國、聯動世界的物流產業鏈逐步形成。

  廣東南沙港碼頭,海風徐徐。一艘艘萬噸級的遠洋貨輪在港口靠泊啟航,一排排吊機上下飛舞,港口一片繁忙。2023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迎來挂牌運作8周年,廣州海關以暢通跨境物流、促進新型貿易業態發展、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為著力點,支持南沙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海南三亞,注冊地為博鰲樂城先行區的默沙東(海南)創新醫療有限公司日前正式取得營業執照,這是跨國藥企在海南設立的首家子公司,標志著海南自貿港生物醫藥產業招商引資取得突破。9月5日,海南煉化乙烯碼頭獲批正式對外開放後,迎來首艘外籍船舶。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大膽試、自主改的創新種子自此種下。十年間,我國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布局逐步完善,先後6輪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截至2023年7月底,涉及21個省份的51個城市和海南島全島,共計67個片區。由“點”到東部“一條線”再到中西部,並逐步實現了東部沿海、京津冀、長三角等特定區域全覆蓋。

  高水平開放先行先試,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涉及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國企改革等方面,促進了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制造業領域基本全面放開,金融等服務業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出入境、海關、外匯、稅收等環節的管理服務不斷完善,開放領域越來越寬。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崔衛傑指出,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年,是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的十年,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原創性實踐,是全球自由貿易園區發展史上的重大創舉,不論是在開放模式上,還是在推進方式和具體成效上,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大成績,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背景下,通過自主開放為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

  2、“自貿區經驗”:改革創新成果快速推廣

  一張清單,見證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上海自貿試驗區率先探索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試驗成熟後首先在全國進行復制推廣,並寫入201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法律的形式對這一制度進行了固化。

  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由最初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27項,帶動全國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壓縮至31條,在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布了第一張國家層面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自貿試驗區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我國制度創新“試驗田”和經濟發展“增長極”。10年來,先後獲批的21個自貿試驗區探索了一大批可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為全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積累了經驗。

  生物醫藥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競爭的焦點賽道之一,也是江蘇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的共性優勢產業。部分用于生物醫藥研發用途的進口特殊物品,對運輸環境、通關時效等要求很高。南京海關主動創新,助力自貿試驗區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據南京海關統計,2019年設立的江蘇自貿試驗區,2022年進出口規模已達5630億元。4年間,江蘇自貿試驗區內集聚外貿企業7794家,推出33項海關監管制度創新舉措。其中,“長三角一體化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協同模式”創新舉措已在全國口岸復制推廣。

  “以復制推廣新一批制度創新成果為抓手,進一步釋放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政策紅利,進一步助力優化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商務部綜合司司長楊濤指出。今年6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七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和特定區域推廣第七批共24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

  面向未來,自貿試驗區依然肩負著重大使命。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支持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開展改革開放先行先試。

  今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在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若幹措施》,聚焦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商務人員臨時入境、數字貿易、營商環境、風險防控等6個方面,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5個具備條件的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統籌開放和安全,構建與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相銜接的制度體係和監管模式。

  北京市提出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打造制度創新體係,圍繞建設數字經濟試驗區、國際生物經濟創新策源地、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推動自貿組團開展集成創新,打造有辨識度的自貿品牌,持續實施主導產業提振行動和新興產業培育行動,探索實施“創新自貿”“數智自貿”“綠色自貿”“便利自貿”等品牌塑造計劃。

  上海自貿試驗區提早謀劃落實試點任務,率先試點再制造產品進口、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等舉措,其中部分措施已開始在上海自貿區試點,並有望成為全國首批落地的制度創新舉措。

  3、“自貿區動能”:高質量發展勢能不斷強化

  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2225.2億元,佔全國的18.1%;21家自貿試驗區實現進出口總額7.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佔全國的17.8%。今年上半年,21家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296.6億元,同比增長8.2%。

  自貿試驗區建設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也在應對國內外各種衝擊中發揮了“壓艙石”作用。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高新技術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53.2%,增速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吸引、集聚功能凸顯。

  上海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天津飛機融資租賃躍居全球第二位;浙江舟山萬億級油氣全產業鏈格局形成,已成為全國最大油氣儲備基地……自貿試驗區推動形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產業集群,為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自貿試驗區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服務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綠色發展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發揮各自貿區的特點和優勢,21個自貿區在改革試驗中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不斷健全各類經貿合作平臺。

  近日,《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清單(2023—2025年)》印發,明確未來3年相關自貿試驗區擬自主推進實施164項重點工作,每個自貿試驗區重點工作7至10項,包括重大制度創新、重點發展產業、重要平臺建設及重大項目活動等。立足中央賦予各自貿試驗區的戰略定位及發展目標,以清單方式列明未來3年各自建設方向和重點事項。支持廣東自貿試驗區積極深化與港澳在貿易、投資、金融、法律服務和職業資格互認等領域合作,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鼓勵廣西、雲南等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沿邊區位優勢,積極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

  工作清單涵蓋了各自貿試驗區主動謀劃、自主推進的一係列重點工作,因地制宜不斷深化改革實踐創新。上海自貿試驗區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業一證”改革,建立健全行業綜合監管制度;浙江自貿試驗區聚力發展數字經濟,有序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和跨境數據流動便利化試點;北京自貿試驗區推進建設數字貿易港、建設國際知識產權價值實現高地、推進對外文化貿易高質量發展等。

  工作清單賦予各自貿試驗區集成性的目標任務,各地可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配套政策,加強重大制度創新係統集成、協同高效,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天津自貿試驗區重點建設世界級的租賃產業集群,山東自貿試驗區積極開展海洋經濟創新,江蘇自貿試驗區加快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各自貿試驗區注重培育和發展重點產業,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同時,自貿試驗區通過引進高技術產業和外資,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提升了整體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成功經驗可以為其他地區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提供指導和啟示。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