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大指標居全球第一,中國造船業持續領跑

2023-08-17 08:2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三大指標居全球第一,造船業持續領跑(“中國製造”發力新賽道②)

  8月10日,中國船舶黃埔文衝獲得4艘38000噸多用途重吊船訂單;

  8月8日,武昌造船簽訂2艘25900載重噸不銹鋼化學品船建造合同;

  8月4日,外高橋造船2艘7000TEU集裝箱船同日簽字交付……

  一邊緊鑼密鼓地交付用戶,一邊馬不停蹄地接下新單,今年中國船舶業捷報頻傳。中國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不僅連續13年位居全球第一,更在LNG船、超大集裝箱船等高技術船舶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穩穩駛向國際一流。

  “三大指標”全面增長

  看船舶工業運作情況,造船三大指標是全球通行的參考值。

  今年上半年,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全面增長。先看造船完工量,截至6月底完成21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4.2%,佔世界總量的49.6%。再看新接訂單量,實現37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7.7%,佔世界總量的72.6%。最後看手持訂單量,1237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5%,比2022年底增長17.2%,佔世界總量的53.2%。三大指標的國際市場份額均為全球第一。

  三項第一意味著什麼?“完工量體現了中國造船的能力,手持訂單量體現了生産的安全邊界,新接訂單量反映了我們的市場能力。”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彥慶解釋説。

  中國造船企業的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7.9%,新接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1.3%,手持訂單量前10家企業集中度為62.0%。中國分別有5家、7家、5家造船企業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前10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標位居全球各造船企業集團之首。

  更多中國製造的船舶駛向全球。據海關統計,1—6月,中國船舶出口金額112.1億美元,同比增長7.7%。出口船舶産品中,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和氣體運輸船佔主導地位,出口額合計佔比61.3%。其中,散貨船佔比26.5%、集裝箱船佔比22%、油船佔比6.8%、氣體運輸船佔比6%。

  “上半年,骨幹船企抓住市場有利時機,強化生産管理和成本控制,運作品質和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李彥慶介紹,1—6月,重點監測船舶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為4.1%,達到近10年來的最佳水準。同時,船舶市場環境要素總體呈現有利變化。全球新造船市場需求旺盛,克拉克松新船價格綜合指數保持增長,6月底達到170.9點,較年初增長5.6%。6月末船用6mm和20mm規格鋼板分別為4850元/噸和4457元/噸,較去年同期降價約1300元/噸。

  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大幅增加

  從常規船型向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邁進,“高端化”已成為中國造船工業的鮮明標識。優勢船型訂單鞏固,細分船型市場佔比提升——

  近日,一艘7000標準車位LNG(液化天然氣)/燃油雙燃料PCTC(汽車運輸船)1號船在中國船舶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宣佈開工。這艘船由中信集團旗下中信金租出資建造,全船共設12層汽車甲板,其中8層為固定式甲板,4層為可升降式甲板,可用於裝運轎車、廂式貨車、重型卡車等車型,全船12層汽車甲板均可裝載燃油車和鋰電池車,第11、12層甲板還可運輸以氫氣和天然氣為燃料的新能源車。

  這是廣船國際目前在手的25個汽車運輸船訂單之一。廣船國際副總資訊師王懂意介紹,這25個訂單使廣船國際一躍成為全球手持汽車運輸船建造訂單最多的造船企業。

  上半年,中國船企緊抓新船市場輪動的機遇,鞏固主流船型優勢地位,在細分船型市場取得新突破。抓住油船市場恢復上行的有利時機,新承接蘇伊士型、阿芙拉型和MR型等各類油船訂單1144.8萬載重噸,佔同型船全球總量的74.6%;散貨船和集裝箱船新接訂單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88.4%和55.6%。新承接43艘汽車運輸船訂單,佔全球總量的97.7%。新承接新船市場全部4艘93000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VLAC)訂單。新承接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14艘,佔全球總量的35%,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雙高”船型佔比顯著增加——

  7月24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國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緩緩停靠上海外高橋碼頭,圓滿完成首次出海試航任務。預計年底交付的大型郵輪,標誌著中國即將摘下造船工業的第三顆“皇冠上的明珠”,成為唯一集齊航母、LNG船、大型郵輪這三顆“明珠”的國家,中國船舶工業即將填補大型郵輪設計建造領域的空白。

  “大型郵輪不同於一般運輸船舶,郵輪本身的建造要求、配套産業鏈,絕大部分都跟以往運輸船舶産業鏈不同,所以建造大型郵輪也是拉動新産業鏈建設非常重要的過程。”李彥慶説。

  不只是大型郵輪,今年上半年,中國建造交付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大幅增加。根據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數據,上半年批量交付集裝箱船共88艘,275.1萬修正總噸,佔國內造船完工量的37%,超過散貨船位居第一。成功交付11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裝箱船,佔全球市場份額的84.6%。氣體運輸船建造取得新突破,交付國內首艘4萬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氣船、全球最大淺水航道8萬立方米LNG運輸船、22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烯運輸船(VLEC)和新一代17.4萬立方米LNG船等。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産儲卸油船(FPSO)、首艘具有自航能力的“通用型”FPSO、首艘智慧FPSO“海洋石油123”等海洋工程裝備順利交付。

  造綠色船、智慧船

  有了先進技術的同時,船舶工業綠色升級不斷發力。

  在武漢理工大學國內唯一淺吃水實驗室,綠色智慧江海直達船舶與郵輪遊艇研究中心主任裴志勇團隊正加緊研製一條3000噸級、全航程使用氫燃料動力的新能源多用途船舶,這也是全球最大的氫燃料動力運輸船舶。

  裴志勇介紹,一條新能源船每天可減少3噸碳排放,整個長江航道約有12萬條船,每天將減碳36萬噸。這將在促進湖北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同時,對全國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不僅是內河航運體系,藍海上,中國船企也在向著綠色化船舶製造轉型。

  8月8日,位於旅順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有限公司成功交付今年以來的第二艘24188TEU超大型集裝箱船(DE125船),並將其命名為“東方費利克斯托”輪。作為世界最大級別集裝箱船和大連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東方費利克斯托”輪採用最新的環保設計,融合了當前最新的技術成果及智慧化手段,具備綠色節能、裝載量大、智慧化程度高等特點,將顯著優化運營效率和減少碳排放,順應航運業綠色、低碳、智慧發展趨勢。

  近日,由中國船舶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製造的新巴拿馬型最大型16000箱集裝箱船也成功交付。這艘船不僅身型龐大,可運載16520個標準集裝箱,還是一艘從設計到營運到拆船等各階段均滿足節能環保的全生命週期綠色船舶。“我們現在手頭上有不少高端和綠色船型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27年。”該公司有關負責人説。

  一系列高端新船型結構性的變化,帶來了機械、冶金、電子等相關産業鏈的能力提升,數字化製造、智慧化裝備廣泛應用也改變著中國造船業的面貌。

  在中國船舶江南造船廠的數字造船實驗室,戴上AR眼鏡就能進行分段完整性檢驗。由於傳統2D圖紙比較複雜,在船舶建造中可能會出現管線干擾,需要返工修改,以往在船舶建造週期中佔比通常超過10%。採用了3D建模設計後,船東與施工人員可以更直觀理解圖紙,完成設計和建造。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測,今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突破4200萬載重噸,新船訂單量超過5000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保持約1.2億載重噸。李彥慶建議,未來船舶企業需持續提升綠色設計、綠色製造能力,進一步加大“智改數轉”力度,研究提出行業脫碳、數字化和智慧化發展提出解決方案,加強前瞻性低碳、零碳船型的設計,進一步加大零/凈零排放燃料、動力技術及裝備研發力度。

  領跑全球、多個“世界第一”、實現多次“中國突破”……中國船舶將在更廣闊的海面上繼續破浪前行。

  孔德晨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