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權威分析: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呈現的新現象新變化?

2023-07-19 08:15: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據新華社北京7月18日電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作整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但二季度以來,部分月度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一些領域的發展出現暫時性波動。

  關於中國經濟走勢,海內外出現了一些不同觀點和聲音。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呈現的新現象新變化?新華社記者到權威部門、基層一線深入採訪調研,進行觀察分析。

  復蘇曲線

  中國經濟保持了“穩”的態勢

  修復過渡中微調波動是常態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複雜輿論環境,如何正確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復蘇態勢?

  “這是一輪不同於以往的復蘇,復蘇存在不平衡現象。”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説。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中,中國經濟保持了“穩”的態勢。但具體看,復蘇基礎還不穩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還需加力。

  以拉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為例,今年5月份,受去年同期基數快速抬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幅同比由正轉負,外需下行壓力顯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莊芮認為,全球經濟復蘇動力不足,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增速下滑明顯,外需整體偏弱給我國外貿帶來影響。

  劉元春説,後疫情時期的復蘇是分階段的,尤其是在社會修復向經濟和利潤修復、再向資産負債表修復過渡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指標波動、指標微調和預期波動是一種常態。

  內需不足

  疫情後消費恢復需要時間

  民間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但消費恢復基礎尚不牢固,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比有所回落。儘管有上年同期基數等因素影響,但也顯現出居民消費意願、消費能力有待提高。

  看待消費恢復進程要保持理性客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分析,國際上疫情過後消費和經濟恢復都需要時間,一般認為恢復正常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國疫情平穩轉段剛半年左右,經濟迴圈和居民收入、消費等已出現積極好轉。

  受部分企業效益下滑、市場預期不穩等因素制約,擴投資也面臨壓力。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呈現回落態勢,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2%。

  也要看到,房地産開發投資的拖累是整體投資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剔除房地産開發投資,民間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民間項目投資(不含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9.4%,比全部投資高5.6個百分點。

  企業信心

  部分先行指標同比回落

  分類施策回應企業訴求

  二季度以來,部分先行指標同比回落備受關注——

  6月,大型企業PMI重返擴張區間,但小型企業PMI比上月下降1.5個百分點;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比前4個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營企業利潤同比下降超20%;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此前發佈的報告顯示,6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止跌回升,但仍處在景氣臨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標顯示,企業發展信心有所好轉,但不同行業分化明顯,企業發展預期偏弱、信心不足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許召元指出。

  劉元春説,提振民營企業信心,要區分大中小型企業和不同行業企業特點,分類施策回應企業訴求,並根據最新形勢及時調整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政策力度。

  房地産業

  企業居民信心預期均不足

  長期來看必須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房地産市場總體平穩,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市場恢復緩慢,房地産企業和居民的信心和預期均有所不足。上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推進“保交樓”是首要著力點。金融管理部門宣佈延續實施“保交樓”貸款支援計劃,並延長“金融十六條”中兩項政策適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

  提振住房消費是關鍵之舉。降低利率、放鬆限購、補貼稅費,各地因城施策支援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來,已有百餘城出臺房地産調控政策。

  “中國房地産行業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但當前確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態勢,長期來看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表示。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