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市場復蘇提速 旅遊人次和收入大幅增長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旅遊總人次達23.84億,同比增長63.9%;國內旅遊收入達2.30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12萬億元,增長95.9%。旅遊人次和收入大幅增長,各地旅遊市場復蘇明顯。
“上半年旅遊市場整體表現符合預期,呈現出不斷提速、熱點分散的特徵。二季度旅遊市場景氣指數較一季度更高,特別是‘五一’假期以來,旅遊市場熱度保持在較高水準。6月中下旬以後,暑期旅遊市場開始啟動,各地遊客數量再次攀升。”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總統計師馬儀亮告訴記者。
假日出遊需求集中釋放是帶動市場復蘇的重要力量。上半年5個小長假拉動旅遊市場保持高開穩走、加速回暖的態勢。其中,“五一”假期被認為是國內旅遊市場全面復蘇、轉入常態化發展的重要節點。
從入境和出境數據來看,隨著民航、郵輪、酒店、餐飲和目的地資源商等供應鏈穩步恢復,以及簽證和口岸通關政策便利化,入出境旅遊市場在端午節假期達到2020年以來的峰值。“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意願迅速上升。目前已試點恢復中國公民赴60個國家的出境團隊遊業務,出境團隊遊呈平穩有序增長態勢。”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負責人張維國表示。
上半年,國內旅遊收入同比增長95.9%。對此,馬儀亮指出,這表明旅遊消費具有順週期特性,疫情期間人們減少出行或以近程遊為主。進入復蘇通道後,更多遊客選擇赴中遠端目的地旅遊,單次旅遊花費明顯增長,旅遊消費擴張快於旅遊人次擴張。
此外,受疫情影響,一些經營者退出市場,導致旅遊産品供給數量有所下降。市場復蘇後,結構性短缺更加明顯,部分旅遊産品價格略有上揚。
除了三亞、大理、西安等傳統旅遊目的地市場復蘇進程較快,洛陽、淄博、臨沂、湛江、汕頭等目的地也受到眾多遊客青睞,這主要得益於旅遊新業態的拉動。馬儀亮表示,上半年旅遊市場有5方面亮眼表現。一是節事旅遊,各地音樂節、演唱會、“村超”等輪番上演,點燃了旅遊市場熱度;二是美食旅遊,吃燒烤體驗煙火氣等受到廣大遊客青睞;三是研學旅遊,家長帶孩子或學校組織學生去看博物館、探險自然、體驗非遺等活動受到追捧;四是夜間旅遊,逛街區、吃美食、看演藝、賞光影秀等吸引了大量遊客;五是體育旅遊,沖浪、槳板、潛水、騎行、越野等受到年輕遊客的喜愛。
“從旅遊市場所展現的趨勢可以看出,青年群體是旅遊市場的主力人群,他們的需求值得深入挖掘;旅遊産業的邊界不斷延伸,‘旅遊+’正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時代文化旅遊研究院院長吳若山表示。
進入7月,旅遊市場正式開啟“下半場”。隨著學生暑期放假,親子遊、研學遊等直接帶動旅遊市場熱度攀升。此外,炎熱的天氣也讓不少人把避暑遊提上日程。多家線上旅遊平臺數據顯示,6月23日後,暑期的機票、火車票預訂量進入快速增長期,部分國內旅遊産品訂單情況已超2019年同期水準。
各地也在積極備戰暑期旅遊高峰和下半年旅遊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湖北、河南、湖南、廣東、四川成都、山東煙臺、遼寧大連等地宣佈從六七月開始發放文旅消費券,最長持續7個月。“親子家庭和學生是暑期旅遊市場最大的遊客群體。旅遊經營者需注重旅遊産品差異化、服務精細化、主題多元化等特點,持續推進避暑遊、文博遊、研學遊、主題樂園遊等旅遊業態。”河南大學文化産業與旅遊管理學院教授陳楠説。
“下半年有長達兩個月的旅遊暑期檔,再疊加國慶、中秋假期,都將對旅遊市場形成利好。隨著旅遊活動的頻率、深度不斷增加,個性化旅遊需求將加速釋放,有望帶動下半年旅遊人次和收入齊升。”吳若山表示。(經濟日報記者 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