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看AI賦能“進度表”

2023-07-07 08:22: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上海7月6日電 題:從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看AI賦能“進度表”

  新華社記者周琳、龔雯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被視為全球AI行業風向標。7月6日,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參展企業數量、展覽面積均創歷屆之最,首發首展新品達30餘款,來自全球的超400家AI行業知名企業和機構拿出人形機器人、大模型等“新賽道”上的“硬核産品”,展現AI技術如何加速深耕實體經濟、賦能美好生活。

  ——“大模型”熱力集體釋放

  30多個大模型在大會上集體亮相,有的瞄準通用、有的深耕行業,推動人工智慧從感知走向認知、從識別走向生成、從專用走向通用。

  在現場,觀眾可以近距離體驗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等機構首發推出的大模型“天際”,會場所在地附近15平方公里的實景模型,正在螢幕上推送。這一實景三維大模型,能對100平方公里範圍的城市實景進行高精度快速建模,清晰度能達到4K,觀眾不僅可以360度觀測,還能在模型中挪動建築、“修改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前沿大會現場隨處可見“中國風”,不少大模型名稱古韻十足。華為推出的“盤古”、商湯的“日日新”、網易的“丹青約”以及慧拓搭載了大模型的礦山解決方案命名為“愚公”……這些名稱巧妙暗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更將人工智慧技術造福生活的人文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

  “未來模型將面對更加複雜多樣化的交互場景,更加注重各種形式的資訊融合。”中信智庫專家委員會主任武超認為,大語言模型將成為個人智慧助理,作為未來的人機交互界面,也會成為新一代的流量入口。

  ——“頭雁”效應賦能實體經濟

  走在中信集團展臺,可以實時觀看位於湖北黃石的中信泰富特鋼大冶特鋼460鋼管工廠的數字孿生圖像。視頻中,每一支鋼料的位置都能實時追蹤。

  “這是首個無縫鋼管全流程、全業務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和數字孿生工廠,實現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和産能提升同時,工序能耗及碳排放降低。”中信泰富特鋼大冶特鋼鋼管事業部首席工程師馬金輝説。

  人工智慧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眼下,其賦能百業的“頭雁”效應正在加速顯現。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在大會開幕式上表示,我國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4300家,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同時已建成2500多個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經過智慧化改造,研發週期縮短約20.7%、生産效率提升約34.8%、不良品率降低約27.4%、碳排放減少約21.2%。

  算力、演算法、數據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三要素,深度應用正催生對算力的“火爆”需求,多家頭部公司也在著手提供“方案”。“比如華為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數據中心,初期階段我們部署了數千卡規模的人工智慧集群,在同等算力下,計算效率提升10%以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説,多年來華為深耕算力,將通過架構創新、生態發展以及靈活共建的手段,讓算力不再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瓶頸。

  ——加快“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6日,騰訊公佈“探星計劃”新成果,2023年通過AI技術,從大量觀測數據中發現快速射電暴。

  “快速射電暴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射電爆發現象,爆發的持續時間僅為幾個毫秒,是天文學家研究宇宙的重要工具。”騰訊優圖實驗室負責人吳運聲説,從天文探索到文化研究,人工智慧推進創新策源,正在拓展人類認識自然界、總結客觀規律的邊界。

  人工智慧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是當下熱點話題。2017年前後,科學家開始嘗試將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用於求解科學問題。6日,由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等發佈的報告顯示,我國在AI for Science方面論文發表數量全球第一。

  “人工智慧賦能,將突破傳統科學研究能力瓶頸,成為全球科學研究新範式。”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志耘説,當前正處於AI for Science突破性發展的關鍵窗口期,應持續強化研發支援、有序推動科學研究數據開放共用、加快完善基礎軟硬體技術生態體系、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培養多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以及深化拓展國際合作。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至2022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共吸引60余萬觀眾線下觀展,15億人次線上參會,總計推動200多個總投資700億元的重大産業項目簽約落地;300余項産品首發首秀,走向市場。

  在此次大會展廳裏,特斯拉對外展示了Tesla Bot人形機器人“擎天柱”,身高172釐米、體重56.6千克的“Ta”能單手舉起一台鋼琴,還能完成行走、上下樓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動作。“一旦中國決定邁出某個領域的步伐,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其他産業,中國都能夠做到極好。我對中國擁有強大的人工智慧能力充滿信心。”在大會開幕式上,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這樣説。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