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迎接全國兩會特稿⑤】科技強國建設開啟新階段

2023-02-28 14:4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中國空間站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時代,探日衛星“夸父一號”發射成功併發布首批科學圖像,“巔峰使命”綜合科考首次在珠峰峰頂實施,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成功發射……過去一年,在全體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創新捷報頻傳,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開啟了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築牢自立自強根基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2022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首次突破3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年超過6%。這一連串數字,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一以貫之。

  2022年3月15日,《自然》雜誌上發佈了一項成果:清華大學整合電路學院團隊巧妙利用石墨烯薄膜作為柵極,首次製備出亞1奈米柵極長度的電晶體,具有良好的電學性能。這是人類首次製成柵極長度最小的電晶體。

  2022年5月4日,我國珠峰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並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峰頂冰雪厚度,在8830米成功架設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2022年10月9日,中國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星“夸父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雖然現在人類對宇宙的觀測已經延伸至130億光年以外,但迄今為止,太陽仍是浩瀚宇宙中唯一可供人類詳細研究的恒星。”“夸父一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甘為群説。

  2022年11月7日,《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發佈了雲南大學研究團隊培育出的可用於實際生産的多年生水稻成果。這項創新,讓本該年年育種插秧的水稻成為多年生作物,一次栽種,多季收割,省種、省錢、省勞力。這項成果入選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公佈的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榜單。

  2022年是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三十週年,中國全面建成空間站,完成載人航太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最後一步。

  從腳下的大地到頭頂的星辰,從幽微的粒子到廣袤的宇宙,中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成果,與近年來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密不可分。

  “這些年,基礎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49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951億元,年均增長近15%,接近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速度的2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接下來,要圍繞産出重大原創成果這個主線,把基礎研究的目標導向、市場導向和自由探索這三方面平臺都建好。

  點燃創新發展引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有力支撐穩經濟和高品質發展,創新鏈産業鏈融合呈現新亮點。

  這是高科技産業的重大突破:國産大飛機實現市場化運營,高鐵建設樹立國際標桿,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型核電、特高壓輸電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風電裝機容量以及儲能、制氫規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號”實現1500米超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

  這是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引擎:5G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産銷量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新型顯示技術産業化規模世界第一,光電子技術帶動産業規模佔全球近一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佔全球市場近三成。

  這是創新資源集聚的發展高地:2022年,高新區、自創區繼續保持蓬勃發展態勢,貢獻了佔全國13.6%的GDP,同時在節能降耗方面走在了前列,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為全國平均值的2/3。北京中關村ICT産業規模佔全國17%,長三角36個高新區的生物醫藥産業規模超過全國一半,珠三角自創區催生了先進材料等一批萬億元級産業集群。

  這是創新鏈産業鏈加速融合的基建工程:建設19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2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420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0余家技術交易市場;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業孵化載體超1.5萬家,覆蓋95%縣級以上地區,創業帶動就業近500萬人;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36隻子基金,總規模達到624億元。

  這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進一步提升:2022年,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至40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4萬家;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已超過3/4,762家企業進入全球企業研發投入2500強;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4.8萬億元,企業貢獻了超80%的技術吸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企業參加或牽頭的佔比已接近80%。

  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表示,黨的二十大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出了明確部署,從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轉變成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表明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裏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企業要在全鏈條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

  激活科技創新生態

  過去一年,我國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統籌國內國際兩類人才資源,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釋放創新潛能,激活科技創新生態。

  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我國實施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完善科技獎勵和激勵機制,開展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提出了“破四唯”的許多硬措施;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和科研誠信建設,印發加強科技倫理治理意見;推進科普工作,建立40多個部門共同推進科普工作的機制,印發新時代加強科普工作的意見。

  科技人才隊伍擴容提質。研發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預計超過600萬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優化高端人才項目,開展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重點研發計劃設立400余項青年科學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的佔比超過80%;強化外國專家工作,優化外國人才來華工作生活便利制度,召開全國外國專家工作會議,舉辦國際人才交流大會。

  國際科技合作繼續拓展。32項合作成果支撐國家元首外交等重大活動,舉辦48場政府間科技合作聯委會,新簽和續簽了25項科技合作文件;在科技抗疫、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與多個國家開展了深入務實且卓有成效的合作;在科技扶貧、創新創業、技術轉移和空間資訊服務等方面,惠及了更多國家和人民,推動了“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新躍升。 (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