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反哺”讓老年人一起來“5G沖浪”
年輕人教老年人過上新生活
“數字反哺”讓老年人一起來“5G沖浪”
“我知道有一家奶茶店真的絕絕子”“今天跟集美也是在逃公主的一天”……這些對話來自住在養老院中的一對閨蜜。
最近,25歲的河南許昌小夥兒樊金林因拍攝自己創辦的“網紅養老院”的日常生活火出圈了。在他的鏡頭裏,不僅有“老閨蜜”的爆笑對話,也有老爺爺戴著墨鏡“打碟”,還有老人玩起了時下流行的“羊了個羊”小遊戲改造的撲克牌。有網友笑稱,“爺爺奶奶們都在‘5G沖浪’啦!”
如今,習慣了在網際網路上“沖浪”的老年人不在少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操心父母養老的同時,也在嘗試讓老年人更深度地融入數字時代,“數字反哺”現象變得更加普遍。一些像樊金林一樣的年輕創業者,試圖在養老行業中發掘新的關注點。
年輕人教老年人過上新生活
“這些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樊金林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視頻中的很多對話源自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把他們當同齡人一樣交流,聽到我們經常説的詞後他們會記住,還能將‘絕絕子’‘emo’等網路詞彙和熱梗用得恰到好處”。
今年2月,這家“網紅養老院”開始試營業。在這裡,老年人不僅可以免費入住,還能在電競室、電影院、小酒館等休閒場地裏享受到年輕人喜歡的新鮮事物。樊金林發現,只要耐心解釋,老年人慢慢地總能跟上流行節拍。
“就像拍視頻一樣,老年人一開始會因為‘要上電視了’開心,後來知道自己拍的視頻受到歡迎也會搶著拍,想讓更多親戚朋友看到自己。”在日常拍攝中,視頻內容框架由樊金林設定,具體的內容由老人們自由發揮。“沒想到每一次拍攝,爺爺奶奶們都會給我們驚喜。”
樊金林笑稱,有時候還有老人因自己沒出鏡而吃醋,要求他補拍幾個鏡頭。“很多人的子女也跟我們反映説,老人的精神狀態好了,甚至與孫子孫女都有共同話題,還有不少子女催更要看父母的鏡頭。”
5年前,樊金林的父親正在運營“福壽園”養老院。那時,在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讀書的樊金林雖然在那裏實習,但他一直覺得不是自己心中養老院的樣子,“老人在這裡的娛樂就是抬頭看天花板、曬太陽,最多也就是每半個月看一次戲。”
為什麼養老院的氛圍、裝修不可以活潑、陽光一些呢?建一所理想中的養老院成了他的目標。2020年下半年,由他獨立設計、裝修、改造的新養老院“福瑞園”開業了,裝修風格現代簡約,整體運營團隊更加年輕化。
彼時,短視頻平臺發展正盛,在父親的鼓勵下,樊金林重拾大學所學專業知識,開始拍攝養老院日常生活,“沒想到獲得了1000多個讚”。隨後,他又拍攝了一期“老閨蜜”打鬧的日常,反響更好了。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幾次拍攝試水得到網友喜愛,我覺得拍視頻可以堅持下去,既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養老院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也可以讓年輕人設想未來和閨蜜的快樂生活。”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老服務中心,也有一群不一樣的老年人。2017年,1996年出生的浙江女孩李靖慧和同學一起成立了這個服務中心,“想為老年群體做點事情”。自那時起,她每天都能在很多微信群裏,收到“祝您平安”的表情包,她發佈的朋友圈下面,時常會有“早點回家”“好好吃飯”的留言。
許多老人也經常分享自己的最新動態,一條朋友圈得到很多人的關注,他們還會開心地截圖發在群裏向其他人“炫耀”。
這些老人大多是該中心開設的老年大學班上的學生。從擁有自己的社交網路賬號,在網路上分享生活,到進行一場網上購物,都是銀巢老年大學開設的智慧手機課程內容。這兩年,與短視頻平臺、修圖軟體和唱歌軟體相關的課程,成了這所老年大學裏受歡迎的課程。
為老人上課的大多是青年志願者。不過,李靖慧觀察到,年齡的差距反而是種優勢,相比中年志願者,老人們好像更願意接受年輕人,“他們互相更加包容”。她發現,老人和年輕人在一起會更開心,“感覺自己也年輕了”。
“老年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其視而不見。”李靖慧説,希望通過老年大學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探索他們的“黃金20年”。
滿足“新老人”的新消費需求,有巨大的市場
今年,廣州“銀齡學堂”的學員路阿姨專門為志願者發來一封感謝信。在參加“銀齡學堂”前,她是一名在微信上一言不發的“沉默girl”,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學習和跟練,路阿姨使用智慧機越來越熟練,還成為微信群、朋友圈裏的“話癆老師”。
據了解,“銀齡學堂”上線“老年人手機課”公益課程小程式,通過系列化場景短片,為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社會幫扶,還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多地打造線下培訓試點課程,發放《銀齡網際網路寶典》紙質書籍。
在微信視頻號上,“北京大媽有話説”走在北京景點仲介紹各種“冷知識”,“烏雲奶奶”“時尚奶奶”“老頑童爺爺”等還做起了直播,帶領老年用戶培養反詐意識。“銀齡學堂”相關負責人表示,從産品改造適老、公益活動助老、營造社會環境護老三個層次,為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社會幫扶,助力提高老年人數字生活品質,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後疫情時代的網際網路適老化研究》報告發現,很多老年人內心深處渴望被認可、被接納,他們有較強的學習、適應網路和智慧化服務的動力。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提倡各界共同努力,打破老年人刻板負面的數字形象,尊重老年人的話語權和主體性,讓他們跨越數字鴻溝,重返公共生活。
隨著我國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工作的逐步開展,不少老年人過上了年輕人般的生活,不僅是用上智慧手機、網路購物、出行打車、拍照美圖,他們在享受著智慧化服務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期待更加深度融入數字生活。
前段時間,湖南長沙的58歲黃大媽自信地站上了《脫口秀大會》的舞臺,一段脫口秀表演“炸了場”。短視頻平臺上,73歲的退休物理學教授“科學姥姥”火了,不少人“追更”她的趣味物理實驗……
“不僅錄視頻上傳抖音交作業,還會跟老師連麥,比我都熟悉抖音操作。”澳盈資本創始合夥人肖毅向記者描述了他母親退休後的數字生活:每天看朗誦教學老師的直播,跟老師連麥模倣學習,有時候還會給老師刷禮物,購買老師帶的貨。最近老人家被朋友介紹去錄製喜馬拉雅有聲書小説,還學會了視頻剪輯,並搭配合適的音樂。
“既豐富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又鍛鍊了自己的記憶力,提高了精氣神,還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在肖毅看來,圍繞老年人當下的生活喜好,興趣主播和興趣電商等背後的産業鏈都值得深入探索挖掘,“旅遊外出等畢竟不是日常活動,尤其在後疫情時代,針對老年人興趣愛好的線上教學、直播帶貨等,不僅可以帶動消費,還能帶動一部分人的就業”。
“我們往往把相對年輕、健朗的老年人稱為‘活力老人’或‘新老人’。”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院長馬旗戟表示,“活力老人”更願意進行社會交往和參與社會事務,他們依舊喜歡旅遊、交往、外出吃飯,喜歡各種文體活動。不同於“傳統老人”,已經和即將退休的60後“新老人”,科技素養、技術水準和收入消費能力都大幅提升。
馬旗戟表示,“在醫療管理、健康養生、休閒娛樂、興趣愛好等方面,滿足‘新老人’和‘活力老人’的這些新消費需求,無論是提供老年技能教育、老年就業崗位,還是圍繞著老人參與經濟生活相關的設施設備、一系列公共服務等,都蘊含著巨大的市場。”(記者 孟佩佩 見習記者 龔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