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杭州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的鄉村振興樣板

2022-07-14 15:13:00
來源:浙江日報
字號

  秋意濃,千畝金色稻田裏,聯合收割機“隆隆”歡唱,一路甩出秸稈漫天飛舞。古柿子林裏的柿子披上了金紅,到處都是收穫的味道。吃過晚飯,杭州市蕭山區橫一村村民老趙每天都會在村裏走一圈。漫步在金色稻田中,逛逛Hi鴨部落,在林場磚房改建的如意山房中體驗一把茶文化的魅力,拍一拍300歲的古柿樹,他説這些家門口的好風景一定要上傳朋友圈,傳播出去。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下,蕭山區率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以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為目標,堅持生活、生産、生態“三生”一體,實現美麗生活、美麗經濟、美麗生態“三美”融合,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

  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主戰場在“三農”。

  杭州提出大杭州“一核九星”的空間發展格局,其中“九星”總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大杭州96%的區域面積,絕大多數都是鄉村。

  怎樣讓鄉村更美好,讓農民更富裕?杭州定下任務書——

  日前,杭州發佈《杭州高品質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推動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為主題,以打造鄉村共同富裕美好社會為目標,按照“産業引領、企業主體、科技驅動、文化賦能、網路支撐、國際水準、金融創新”要求,深入實施黨建領富、産業致富、城鎮聚富、數智創富、改革促富、民生惠富、美麗共富“七大行動”,著力構建鄉村産業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投融資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市場化交易體系等“五大體系”,全力打造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杭州鄉村振興樣板。

  新起點,新目標,新使命。杭州正不斷發力,在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中展現省會城市擔當和頭雁風采,奮力描繪共同富裕大場景下新時代美麗鄉村新圖景。

  底色越擦越靚

  奠定共同富裕堅實基礎

  青山綿延,禪意悠遠,20年間不斷更疊革新,讓余杭徑山這片綠林環繞的美麗鄉村,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的先行樣板。

  不久前,大徑山·綠創小鎮正式開園。這座以茶産業為核心的現代化産業小鎮,吸引了近10家企業和機構,通過智慧農業、現代生物技術等高科技手段,推動茶葉從農業領域向工業、醫學、深加工等領域拓展。大徑山也成功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青山綠水為底色,以徑山為代表的杭州鄉村正迎來未來。

  不僅有錢塘江兩岸的美麗經濟線,也有中國最美縣城桐廬的乾淨整潔和富足;不僅有空港、鐵路的繁忙,也有山間小路的閒適……很多人以為山是阻礙通向富裕的攔路虎,可是在杭州,山卻帶給人生動的美麗。

  山裏人在城裏有房,城裏人羨慕山裏的宜居,杭州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是發達的産業,更一直在尋找一個地區發展的初衷。

  與2010年相比,去年杭州城鄉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28.6%、193.5%,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2.28縮小到1.77,均衡性排在全國前列;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收入從3800元提高到了17659元,實現了翻兩番。

  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振興鄉村,改善人居環境是一個重點。蕭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持續用力,尊重村莊原有肌理,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廁所的“三大革命”,遞進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

  以“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為抓手,美麗鄉村不斷蝶變升級。

  杭州是浙江省“千萬工程”的重要策源地和實踐地。2003年,浙江開始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就在同一年,杭州啟動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通過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實現了村莊“乾淨有序”。

  2010年,杭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村莊環境整治,進入更高水準的建設階段——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從中心村、精品村、風情小鎮、歷史文化村落、杭派民居、精品示範線等“六位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到農村污水、垃圾、公廁“三大革命”,杭州擦亮了鄉村的發展底色,讓鄉村宜居、宜業、宜遊,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18年來,杭州率先建成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市,全市鄉村發生了全方位歷史性變化。目前,杭州已高品質完成149個小城鎮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1122個。隨著“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和佛山村一樣,杭州的鄉村紛紛開始了從“一時美”到“長久美”的追求。

  美麗鄉村為人們帶來了美好生活的幸福實景。以制度為保障,城鄉二元結構正在消弭。

  2007年,杭州將38個欠發達鄉鎮列入重點幫扶對象,開展“聯鄉結村”活動。150個幫扶重點村、732個經濟薄弱村得到結對幫助,4000多個鄉鎮經濟類項目、25萬餘畝各類特色農業産業基地,為消薄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2010年8月,杭州實施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戰略,創造性開展區縣(市)協作。城區與縣市對口結合,統籌發展。按照産業帶動性和地域相連性,杭州東部11個城區和5個西部縣(市)掛鉤結對,成立5個協作組,在産業、資源、幹部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協作。

  互利共贏的機制,解決了城鄉統籌中動力不足、難以持續的“頑癥”。如今,西部區縣整體實力顯著增強,西部五區縣市(淳安、建德、桐廬、臨安、富陽)GDP總量由1200多億元增加到2400多億元,實現翻番。財政總收入從146.59億元躍升至402.34億元,增長了1.74倍。

  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杭州比許多城市都更有優勢和條件。沿著“八八戰略”一張宏偉藍圖,杭州10餘年久久為功,鋪設鄉村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

  “十四五”時期,杭州將高品質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共富,為此,杭州還設定了一個“1234”大目標——

  一個率先,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高品質建成鄉村振興示範市。

  兩個倍增,即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最低從30萬元增加到80萬元,經營性收入最低從20萬元增加到50萬元。

  三個高於,即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速高於農民收入增速。

  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萬元,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1.7以內。

  四個全覆蓋,即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鄉村數智治理全覆蓋,優質公共服務全覆蓋。

  “裏子”越變越實

  村富民強加速形成

  每逢大小長假,桐廬蘆茨村的“民宿農家樂集群”都會迎來家家爆滿的場景。“蘆茨村好山好水好環境,讓不少客人流連忘返,也讓我們在家門口掙到了錢。遊客玩得愜意,我們腰包鼓起來,大家的幹勁都很足。”蘆茨村相關負責人坦言,好環境好服務是很多蘆茨村村民願意留在村裏創業的主要原因。

  2012年,桐廬縣蘆茨村成為首個省級慢生活旅遊體驗區。在不到10年時間裏,這個原本偏僻貧困的小山村“轉身”成為旅遊強村。

  實現旅遊産業的長遠發展,僅僅依靠“賣風景”還遠遠不夠。“我們一方面通過完善招商跟蹤服務機制,不斷提高服務水準,另一方面又在青龍塢引進風語築等專業文創團隊,目前已累計吸引返鄉創業人員開辦中高端民宿21家,年創收1000余萬元。”該負責人介紹,村裏還通過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盤活村莊閒置資源,在蘆茨老街先後引進剪紙館、根雕館等文創項目,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也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

  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産業經濟是首要動力。浙江提出要推進鄉村地區“擴中”“提低”,持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生態農業,多渠道提升農民收入,打造新型幫共體,加快實現收入共增。對於杭州來説,這一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及時準確回應,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重大戰略舉措,承載了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使命。

  今年8月,浙江省召開全省農業高品質發展大會,明確提出將實施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核心的“雙強行動”,全面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效益,打好農業高品質發展攻堅戰,為推進共同富裕奠定重要産業基礎和物質基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意見,杭州農業實施産業致富行動,聚焦市場化、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國際化,強化科技、機械雙強賦能,發展高效農業。

  具體來説,在市場化方面,重點突出農業龍頭企業扶優扶強;在規模化方面,重點扶持優地增糧保供,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升地力水準;在機械化方面,重點扶持農業“機器換人”,支援微型化、輕便化、多功能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和“宜機化”改造;在現代化方面,重點扶持現代種業發展和農業數智賦能;在國際化方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引進國際一流經營主體、人才和農機裝備,進一步打響茶博會品牌。

  科技興農,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主要依靠個人經驗積累、受制于風霜雨雪的被動性。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智慧化正融入田間地頭的各個場景。

  臨安太湖源鎮橫徐村位於太湖源省級現代農業園核心區塊。近年來,通過土地流轉,該村鼓勵竹筍大戶規模化種植,全村共有30畝以上種植大戶11戶,20畝以上近30戶,畝均實現竹筍産值2萬元。村裏還開發了新品種“天目水果筍”。通過給筍農提供免費天目水果筍種植技術指導,帶領農戶畝産提升了2000余斤,每斤市場價可提高0.5~1元。

  不久前,天目水果筍還獲得了全國首張“碳標簽”。這項技術可以讓竹筍吸收更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竹筍裏的水分結合後産生葡萄糖,再轉化為氨基酸和蛋白質,被竹筍吸收利用後,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産成本。“我希望再通過3年努力,竹筍種植面積達到13000畝,帶領更多筍農增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同時也實現我的人生理想。”在邁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水果筍基地負責人林漢良覺得自己任重道遠。

  科技興農,不僅要讓新技術、新基建、新理念連接田間地頭,更要讓新農人接過技術創新的接力棒。2020年,杭州“三農”領域高層次人才較2019年增長147.1%。今年上半年,杭州更是推出了“春雨計劃”,提出到2021年底實現杭州市委人才辦認定的“鄉村人才金融服務授信覆蓋率100%、5年內提供不少於500億元鄉村振興人才專項信貸資金”的目標,為人才解決後顧之憂。如今,各行各業的“新農人”,正成為杭州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在杭州農村,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已站上杭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的“C位”。“新農人”不斷涌現,智慧農業如火如荼發展,數字鄉村方興未艾,新鄉俗帶來新風氣……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夢想正在升騰。

  9月23日,杭州數字鄉村智慧平臺正式上線。基於這一平臺,“市、區縣、鄉鎮、村”四級實現貫通;而根據相關計劃,到2025年,杭州更是將力爭建成數字農業工廠(園區)50個、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200個,同時,加快建設數智鄉村平臺,建成一批數字樣板鎮(村)和未來鄉村,通過數字化撬動鄉村産業、治理等。杭州以數字化改革為攻堅“利器”,讓農業發展跳出農業。

  黨建引領、跨村聯合、抱團發展。杭州以改革促發展,圍繞優勢産業和特色産業,加大土地使用權流轉力度,推進規模經營,打造品牌優勢,實現從“一村美”到“村村美”。

  今年6月,建德市乾潭鎮在深化研究“鄉村振興聯合體”模式的基礎上,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的安仁、下梓、前陵、後山、施家、王岩等6個村組建聯合體,探索跨村級“黨建共領、事務共議、項目共建、數智共治、區域共用”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新路徑。

  村強民富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城鄉齊頭並進

  實現共富共美絢麗藍圖

  梓桐鎮地處淳安縣西部,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經濟落後,缺乏就業創業機會,19個行政村裏的大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很多孩子也隨父母到城裏就讀。鎮上唯一的一所小學只有270余名學生,初中也只有174名學生。

  多年前,杭州市教育局便與梓桐鎮政府簽訂了《教育幫扶框架協議》,增加20萬元幫扶資金用於扶持文教惠民項目建設,並促成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中學、啟源小學、星河幼兒園分別與梓桐鎮中學、中心小學、幼兒園結對幫扶,為改善當地學校辦學條件、加速教師專業成長以及提高教育品質不斷增強可持續的“輸血造血”功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給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挑戰。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杭州促進鄉村全面發展。這其中,不僅要提高農業産業化經營水準,還要加快推動城鄉要素雙向交換,進一步推動農民全面發展。

  通過鄉村配套體系的配置實現鄉村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十四五”時期,杭州著力推動新型城鎮化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加大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一方面,推進公共服務同標同質。堅持“民呼我為”,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推進教育下鄉、醫療下鄉,深化城鄉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另一方面,強化兜底保障功能。確保今年實現低保標準、低邊認定標準、低邊生活補助和價格補貼標準、孤兒和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標準全市域統一,明年全面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2025年市域基礎養老金統一標準。同時,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加快構建“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基層協商民主機制、農村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共同富裕美好社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還需要發揮文化鑄魂塑形賦能的強大力量和功能,加快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構建起以文化力量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新格局。

  富春江畔,桐廬青龍塢的言幾又膠囊書店已成為網紅打卡點。週末剛剛過去,書店裏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消散不久。書店負責人蘇海銳説,即便是在鄉村,拍照、打卡的遊客也往來不絕。最多的時候,一天超過3000人次。

  書店負責人蘇海銳介紹,書店自開放以來,既是網紅景點,也是一個文化示範點,大大小小的考察團都會過來看看。入口處還挂著文化禮堂的牌子,書店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體驗點。“這家言幾又膠囊書店是‘放語空鄉宿文創綜合體’的組成部分,引進了13位國內外知名的建築師,將建築與藝術相結合,為鄉村植入文化藝術元素。”

  “打造這個文創綜合體一來是為了服務民宿區的遊客,增加他們在此逗留的時間,為鄉村經濟增加收入。同時,也起到一個‘小太陽’的功能,讓村莊裏的老年人和孩子感受到當下流行的藝術文化環境。”蘇海銳説。

  鄉村是公共文化服務這個“毛細血管”的末梢,如何讓村民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這是一件難事,也是在邁向“文化共富”道路上必須要做的事。

  杭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從政策上做到按需供給,精準施策,為群眾提供最急需的精神文化産品,從硬軟體的結合讓群眾常態化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鄉村,正帶給人們更多想像。(王逸群)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