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總體穩定 支援實體經濟政策空間擴大

2022-03-16 11:2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宏觀杠桿率是一國總債務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總體穩定,杠桿率年均增長約4.8個百分點,比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幅低8.6個百分點。2017年至2019年我國宏觀杠桿率總體穩定在253%左右,初步實現穩杠桿目標。2020年疫情暴發後,杠桿率階段性上升至280.2%,2021年回到272.5%。

  與主要經濟體相比,疫情以來我國杠桿率增幅相對可控。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末美國(281.1%)、日本(416.8%)、歐元區(282.1%)杠桿率分別比2019年末高26.0、36.4和25.0個百分點。同期我國杠桿率比2019年末高19.1個百分點(275.1%),增幅比美、日、歐元區分別低6.9、17.3和5.9個百分點,增幅相對而言並不算高。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穩定,為未來金融體系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援創造了空間。一方面,我國疫情防控得力、經濟穩步恢復、宏觀政策有效等因素共同促進我國宏觀杠桿率回到基本穩定的軌道。2021年我國名義GDP同比增長12.8%,比上年加快10.1個百分點,推動宏觀杠桿率恢復到基本穩定的軌道。

  另一方面,宏觀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債務增量穩住了經濟基本盤。2020年,我國共推出9萬多億元貨幣支援措施,引導金融體系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同時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出臺規模性紓困措施對衝疫情影響。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得當,形成合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住了經濟大盤。貨幣政策保持了前瞻性、連續性、穩定性,加大跨週期調節力度,繼續為經濟穩步恢復保駕護航。得益於此,我國非金融部門債務增長相對穩健、可控,2021年總債務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年末低2.7個百分點,處於歷史較低水準,比2009年至2019年總債務增速平均值低約7.3個百分點。貨幣政策始終聚焦服務實體經濟,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注重提高精準性、直達性,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此外,近年來金融風險攻堅戰遏制了脫實向虛、盲目擴張的勢頭,金融改革穩步推進,金融服務增效提質。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有助於疫情以來我國以相對較少的新增債務支援經濟較快恢復增長。

  目前,我國杠桿結構持續改善。企業部門融資不斷規範,杠桿率基本保持穩定,同時企業部門債務結構不斷優化:一是貸款、債券持續增長,有效支援實體經濟融資需求。2021年末企業部門貸款、債券合計佔企業部門總債務的86.8%,比2016年末高9.2個百分點。二是表外債務持續下降,有序釋放潛在風險,為新增債務創造了空間。2021年末企業表外債務(如:信託貸款、委託貸款)與GDP之比較2016年低19.3個百分點。

  政府部門杠桿率先降後增,有力應對疫情影響。2021年政府部門杠桿率為46.6%,兩年平均增長4.0個百分點。

  住戶部門杠桿率增幅穩定,債務結構不斷優化。我國住戶部門杠桿率由2012年的33.8%上升至2021年的72.2%,這九年的年均增幅為4.3個百分點,且歷年增幅波動不大。住戶部門債務結構不斷優化:一是政策支援的個人普惠小微經營貸款增長較快。二是住房類貸款增速總體放緩。2018年一季度以來,住房類貸款增速總體逐步放緩。

  宏觀杠桿率作為中期經濟週期變化的警戒線,當前保持基本穩定,能夠反映我國金融風險逐步收斂,也為未來加大跨週期調節力度提供了政策空間。2021年杠桿率為272.5%,回到基本穩定的軌道,預計2022年增幅保持基本穩定,為未來金融體系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創造了政策空間。(經濟日報記者 陳果靜)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