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世界經濟為什麼要從中國兩會尋找“靈感”

2022-03-11 08:2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中國2022年全國兩會議程過半。幾乎每一場對外開放的會議和發佈活動,都能看到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境外記者穿梭其中,他們提出問題並得到答覆後,會迅速發佈不同語言的報道,在全球範圍內對中國經濟情況、對外政策等進行傳播。境外記者和媒體的參與,已經成為每年全國兩會背景下中國對外敘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來自俄通社-塔斯社的記者尼古拉斯,今年第6次參與中國兩會報道,他尤其關注中國的經濟走勢。與尼古拉斯相似,在兩會召開前夕,許多外媒以“世界對中國全國兩會有何期待”為主題刊發文章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態勢。

  國際社會關注中國兩會經濟議題,要放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大背景下考量。一方面,全國兩會既是總結經濟工作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經濟政策的“風向標”;另一方面,當前全球經濟風險加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地緣政治衝擊國際經貿秩序,全球供應鏈趨緊,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各國期待透過中國兩會這個“窗口”,了解牽動全球經濟脈搏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何破局之法。

  芬蘭《赫爾辛基時報》在一篇報道中,將中國兩會對外釋放的信號稱為“靈感”。報道稱,“在全球應對各種挑戰的背景下,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國,尋求應對共同挑戰、建設美好地球村的靈感”。阿根廷《金融界報》則把中國經濟形象地比作世界經濟的“救生圈”,“中國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主要經濟合作夥伴,因此,中國經濟的快速恢復對全球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會前,很多外媒都在預測中國將如何設定2022年經濟增長目標。因此,當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發佈時,眾多媒體都將關注重點放在了“5.5%”這個數字上。“合理”“魄力”和“行穩致遠”,是包括眾多西方媒體在內的媒體報道時選擇的關鍵詞。

  相比于2021年國內生産總值8.1%的增長,今年5.5%的目標看上去似乎有些“保守”。但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分析人士的話報道説,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目標”。美國《華爾街日報》直言,中國今年5.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體現了主動作為,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

  3月5日,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刊文綜合解讀了“5.5%”背後的“含金量”——雖然今年5.5%左右的增長目標為多年來最低,但仍高於普遍預測的5%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的4.8%。報道援引經濟學家的分析稱,“5.5%的目標暗示,北京將出臺更多措施穩定住房市場。決策者力求確保經濟增速足以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同時避免採取本身帶有風險的過度刺激措施,比如增加債務負擔或催生金融市場泡沫。”

  正如彭博新聞社所關注的,“穩”是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關鍵詞。《韓國日報》注意到,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定”一詞出現了76次,“這表明中國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保持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報道指出,“穩就業”目標也令人矚目,中國提出今年將在城鎮新增1100萬個就業崗位、將城鎮失業率控制在5.5%以下等具體目標,反映了中國將持續加大穩定民生的政策方向。

  法國《回聲報》報道説,中國政府將“穩”字作為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承諾將實行“更有針對性和可持續性”的刺激措施,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美聯社文章表示,中國政府正努力實現穩中求進的發展目標。中國政府對減稅降費、確保糧食能源安全等諸多議題作出了承諾。彭博社在報道中説:“中國誓言要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同時增加公共安全方面的開支——這兩項舉措凸顯出執政的中國共産黨對穩定的高度重視。”

  在《西班牙日報》看來,面對動蕩的世界,穩定是頭等大事。該報報道指出,“穩定”始終存在於北京的官方表態中。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目標為“5.5%左右”,這是一個既謙虛又明智的目標。“相較于數字,中國更關心的是其經濟的健康。”《西班牙日報》強調,中國早就開始轉向更為成熟、理性的經濟模式,從廉價製造業轉向科技行業和國內消費——這對環境更加友好。

  面對全球性生態挑戰方面,今年是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全面鋪開的第二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有序推進雙碳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這一決策引發了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的廣泛關注。路透社在報道中説,中國官方已明確加快了低碳轉型。報道還介紹了中國國家發改委3月7日公佈的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改革的一系列具體舉措。

  所有這些,都與中國更宏觀和長遠的政策走向與治理之道息息相關。早在今年全國兩會開幕之前,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裏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非常關注中國在發展方面的新探索,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將四大中心城市連接起來,同時又各自發揮作用。”佩裏指出,“這些創新令人著迷。在中國的許多領域都能看到創新,中國現在進入到新的時期,我們期待了解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的中國模樣。”

  日本東亞共同體研究所所長孫琦亨感嘆,中國的發展非常令人期待。他最關注中國在科研領域的卓越發展。孫琦亨説:“中國的科學研究正引領世界。當今世界因新技術而改變,期待中國的新技術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世界的發展。”

  這是中國不斷走向開放、不斷融入世界的成果,也離不開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在全球新冠死亡人數超過600萬例之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中國是唯一一個仍在努力實施“動態清零”政策的大國。文章引用分析人士的話預測,“中國的重新開放將是漸進和謹慎的”。

  正因為中國已經與世界緊密連接,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一個不容忽視的國際背景,是仍在不斷發酵的俄烏衝突。大多數境外媒體在前瞻和解讀兩會相關內容時,都提到了這只突然來襲的“黑天鵝”。世界期待看到中國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關鍵議題上的回應。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稱,中國局部地區2021年曾遭遇煤電短缺,全球能源危機又因俄烏戰爭加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5日要求,在減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這家新加坡媒體也關注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有關糧食安全的表態,報道稱,胡祖才在新聞發佈會上強調,要做好糧食保供穩價,穩定稻穀、小麥等播種面積和産量,保持糧食量足價穩,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美國《紐約時報》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直接提及俄烏衝突。它將此解讀為,中國正努力將全球對戰爭的焦慮情緒拋開。報道稱,5.5%的經濟增長目標將今年中國經濟設定在穩步發展的道路上,其中暗含的信號是,“中國能夠經受住歐洲的動蕩”。在政府工作報告吹風會上,日本共同社記者直接發問:中國政府在制定這份報告時,是否考慮到最近圍繞烏克蘭發生的國際動蕩?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在回應中表示:“我們起草政府工作報告,考慮到了各種因素。”

  在各國媒體記者對中國兩會的報道中,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的意義愈發清晰。從“雙迴圈”新發展格局,到鄉村振興、數字化轉型等重點發力方向,再到要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一系列對外開放的具體政策和舉措,讓各國投資者期待與更加開放的中國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評估中國經濟、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同時,許多國家也希望尋找和理解有關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智慧——這是《赫爾辛基時報》報道中“靈感”一詞背後的意義所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