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與84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科技合作
加強科技合作 推動創新發展(命運與共)
自2017年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啟動以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方面開展合作,共同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推動創新之路建設。
截至去年底,中國已和84個共建國家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支援聯合研究項目1118項,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創新絲綢之路”建設朝氣蓬勃。
埃及——
智慧灌溉技術,給沙漠農業帶來新希望
沙漠地區高溫乾旱、水資源短缺,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一直是困擾埃及農業發展的難題。在連接埃及兩大城市的開羅—亞歷山大沙漠公路旁,坐落著埃及農業研究中心沙漠農場。兩年多來,來自中國的節水灌溉系統助力當地開展沙漠種植。
青芒果試驗田裏,芒果個大飽滿,長勢良好,地面上卻看不到一根灌溉管道。研究人員打開手機,輕輕一點,試驗田旁由太陽能發電驅動的水泵開始抽水,通過地下滲透管,水源被源源不斷輸送到植物根部,1個小時就可以澆灌50畝農田。
這套智慧風光互補節水灌溉系統來自中國寧夏,由地下滲透管與風能、太陽能提水設備和手機智慧控制灌溉設備組成。“比傳統灌溉更綠色環保高效,而且還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實現遠端控制。加上灌溉設備鋪設在地下,不受紫外線照射,使用壽命相對更長。”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研發帶頭人孫兆軍介紹。
2019年,由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共建的國際聯合節水灌溉實驗室成立。在埃及國家研究中心農場和埃及農業研究中心沙漠農場,中埃雙方建起兩個智慧風光互補節水灌溉試驗基地,總面積320畝,並與當地企業合作,示範推廣3萬多畝。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不僅便於我們獲得實驗數據,還能培訓學生使用這些系統。”艾因夏姆斯大學農學院院長艾哈邁德·賈拉勒説,發展沙漠農業的最大問題是缺水缺電,節水灌溉系統通過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下滲透管,節水率達到40%,令人印象深刻。
共建智慧節水灌溉實驗室是近年來中埃科技合作的一個縮影。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埃及“2030願景”深度對接,中埃不斷創新科技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領域。從埃及首個衛星總裝整合測試中心,到正在實施的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再到中埃農業綠色發展聯合實驗室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中埃科技合作互利共贏之路越走越寬。
埃及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副部長亞西爾·裏法特表示:“中國已成為埃及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合作夥伴之一,埃方願與中方進一步深化和擴大科技創新合作,共同進步,攜手成功。”
巴西——
從衛星到BINGO,築夢太空續寫新篇章
去年底,巴西帕拉伊巴州州長若昂·阿澤維多簽署了一項總額為1200萬雷亞爾(約合1476萬元人民幣)的項目資金撥款協議,用於在該州內陸地區建造BINGO項目所需的大型單口徑射電望遠鏡。BINGO是射電天文和宇宙學領域的一項重大國際合作計劃,于去年7月啟動,由中國、巴西、英國、法國、瑞士等國科研人員共同合作,以探測宇宙深空發射來的重要信號,從而揭示宇宙結構和暗能量的奧秘。
1988年,中巴兩國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拉開研製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的序幕。1999年,第一顆中巴“資源一號”衛星發射升空,開創了發展中國家航太領域合作成功先例。截至目前,中巴已聯合研製6顆地球資源衛星,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兩國農業、林業、水利、國土資源、環保和防災減災等領域,為政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項目巴方負責人布埃諾從一開始就參與了項目工作,中方同事親切地稱他為“老布”。30多年來,從發電報傳遞資訊到形成步驟清晰明確的合作指導文件,從共同攻克一大批關鍵産品核心技術到開展一系列研製協調溝通,老布與中方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了牢固的友誼。
因項目需求,老布在疫情前平均每年到中國出差一到兩次,參加技術會議、設計評審、發射跟蹤和環境測試等。“參與這個項目讓我有機會了解中國科技發展和中國文化,並目睹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期待巴中地球資源衛星項目影響力不斷擴大,巴中兩國航太合作繼續譜寫新篇章。”
“巴西非常需要中國這樣的合作夥伴。”在巴西科技創新與通信部部長馬科斯·彭特斯看來,巴中在航太領域,特別是地球資源衛星項目上長達30餘年的合作,為兩國乃至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援,用空間技術來改善、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體現了“未來眼光”。
葡萄牙——
打造“藍色夥伴關係”,培育多領域合作亮點
去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衛星創新院”)和葡萄牙科技基金會聯合牽頭籌建的中國—葡萄牙星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上海正式揭牌啟動。中葡將在海洋與空間領域開展合作,攜手推進兩國“藍色夥伴關係”發展。
“上海與裏斯本分別位於太平洋與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亞速爾群島有特殊的氣候與地理區位優勢,是一個天然實驗場。”衛星創新院副院長胡海鷹説,建設中葡海洋與空間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平臺,聚焦海洋與空間領域工程技術和科學應用,有助於推進兩國藍色經濟發展和航太合作。
葡萄牙擁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豐富經驗。近年來,中葡兩國在海洋科學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葡萄牙更是歐盟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正式建立“藍色夥伴關係”的國家。
中葡海洋科技合作已見成效。2017年9月,中葡海洋生物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在上海海洋大學揭牌成立,上海海洋大學與葡萄牙阿爾加夫大學聯合開展魚類和貝類免疫進化與適應、魚類繁殖發育、海洋微生物、海洋生態系統、極地海洋等多學科交叉合作。
阿爾加夫大學海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阿德利諾·卡納裏奧是聯合實驗室葡方主任。他表示,在海洋科研、海洋開發和保護等領域,葡萄牙可以與中國實現資訊共用,雙方共建聯合實驗室實現了科研能力互補,促進了更多科研人員交流,推動了海洋生物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轉化與創新,提高了兩國海洋生物領域科技創新能力。
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雙邊合作不斷推進,圍繞科研平臺建設、聯合研發攻關等,中葡開展了多維度交流合作。截至目前,共有3家中國—葡萄牙“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批籌建,領域覆蓋空間海洋、材料、文化遺産等重點領域。
葡萄牙科學、技術與高等教育部部長埃托爾認為,科技合作一直是葡中友好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在這些領域建設的聯合研究平臺,正在為聯合研究、人員交流、産學研結合等發揮重要作用。
(本報開羅、裏約熱內盧、馬德里、北京2月17日電)
本報記者 沈小曉 畢夢瀛 姜 波 俞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