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新時代的關鍵抉擇)
雄安新區,1770平方公里土地上,塔吊林立,鐵臂揮舞,旗幟飄揚。啟動區和起步區120多個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容東片區首批10所新建學校陸續竣工,首批安置房陸續交付……
“謹記總書記的囑託,努力打造‘雄安品質’。”在雄安奮鬥的第四個年頭,建設工地從京雄城際鐵路變為雄安站樞紐片區管廊,中鐵九局工程師周立軍難忘2019年1月與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時心口那股暖流,“紮根雄安,目標不變,要成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全國樣板!”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選擇,以規劃建設河北雄安新區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謀求區域發展的新路子,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
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要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空間治理,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一句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彰顯著大黨大國領袖的深謀遠慮和歷史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地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隨著這些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各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成效顯著。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發展“差距”變追趕“勢能”,單個增長極變多個動力源,宜糧則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氣象萬千。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2019年5月21日,江西南昌,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召開。這場聚焦中部地區崛起的座談會,著眼的是全國發展大局。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不平衡,就要努力去解決,止于至善。”“中部地區這個‘脊梁’要更硬一點,‘補補鈣’,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
3個多月後,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這是對“點”與“面”的辯證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二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三是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
面對新情況、新要求,從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畫和推動,跳出“一城一地”得失來思考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準,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這是對“進”與“退”的辯證把握。
長江嚴重透支,習近平總書記曾痛心地形容她:“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沿岸一些地方正準備大幹一場。然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也要講兵法,兵無常勢。有所為是發展,有所不為也是發展,要因時而宜。”
歷經幾十年激流勇進的大開發、大建設,“有所不為”的戰略判斷,蘊含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戰略遠見。
這是對“取”與“舍”的辯證分析。
“不能説‘撿到筐裏都是菜’,一體化發展不能僅僅是空間轉移,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習近平總書記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發展的取和舍。
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發展落差往往是發展空間。“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品質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新高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定位;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這是對“慢”與“快”的辯證指引。
白山黑水不會忘記——2018年國慶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用4天時間,行程兩千公里,把脈問診東北地區,並給東北幹部群眾打氣:“東北振興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必須解決好精神狀態問題。越是困難,越需要‘真把式’,要真抓實幹。”
滾滾長江不會忘記——2020年8月,安徽合肥,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持續了3個多小時,大家談成績、説問題、謀共識、獻良策,意猶未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長三角發展指明瞭方向:“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是一日之功,我們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
“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多次到橫琴考察,親赴香港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在首屆進博會開幕式上宣佈支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幅幅嶄新的區域經濟佈局畫卷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
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品質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標桿
“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品質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標桿。”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打通經絡,開創新局。
創新是第一動力。從白山黑水到巍巍賀蘭,從渤海之濱到黃浦江畔,下廠房、進車間,參觀創新館,考察科技園,“創新”始終是總書記部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詞。
應對外部挑戰,憑創新掌握主動權。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企業負責同志著重彙報了自主創新情況。總書記登上裝配完成的高速動車組,了解性能、設施、操作運作情況。總書記指出,要把裝備製造業作為重要産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佔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製造大國和強國。
縮小內部差距,靠創新增強競爭力。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推動高品質發展,以創新釋放活力源。習近平總書記幾乎每次到長三角三省一市考察調研,都要看一看創新成果。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和長三角區域不僅要提供優質産品,更要提供高水準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品質發展。”
協調是內生特點。“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一句順口溜折射京津冀地區發展“落差”。
“著力點和出發點,就是動一動外科手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問題。”7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定調了京津冀發展的大思路。
隨後,一趟趟調研、一次次論證,協同發展的戰略不斷深化。北京新的“兩翼”——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個新城,一種全新的戰略構想,激蕩了華夏大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歷史階段,集中建設這兩個新城,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不僅是京津冀。安徽實現從長三角“旁聽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三級跳”;中部地區要“積極承接新興産業佈局和轉移,加強同東部沿海和國際上相關地區的對接,吸引承接一批先進製造業企業”……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區域近鄰抱團前行,“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的協調之花次第綻放。
探訪長江,考察黃河,每一步腳印,每一次駐足,都記錄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綠色發展的深邃思考。
2020年11月,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相繼作出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綠色發展,從曾經的選擇題變為必答題。
廣東,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總書記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踏上廣東這片熱土。總書記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粵港澳大灣區是開放的産物,更要依靠開放,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闖出新路。2018年11月,在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週年訪問團時,習近平主席對大家提出希望:“要在‘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框架內,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要素流通。”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應有之義。
1997年,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幫助實施了寧夏西海固山區移民。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故地,感慨地説:“閩寧合作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範,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在便民洗衣池邊同村民嘮家常,到採煤沉陷區考察避險搬遷安置,幫林場職工算收入支出賬……一次次互動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人民至上的信念自然流露,將黨中央的關懷和溫暖帶給人民,激勵人民用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清晨,香港,與專家探討産品新功能;中午,深圳前海,跟團隊落實新方案;晚飯前,惠州,做新産品質檢。這是新冠肺炎疫情前,郭瑋強的普通一天。
2018年,作為在前海創業的香港青年代表,郭瑋強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我們將持續深耕科技創新領域。”借力深港産業的互補性,郭瑋強和同學劉栢林的創業項目“隨身寶”,迅速完成兩輪融資,還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希望更多香港人特別是香港青年到深圳創業就業。”
深圳前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來到這裡,總書記指出:“深圳要紮實推進前海建設,拿出更多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探索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帶一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昔日的臨海荒灘,如今樹影婆娑、高樓林立,創造了累計註冊港資企業1.15萬家、實際利用港資226億美元、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的發展奇跡。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區域協調發展譜寫壯麗篇章。
打通梗阻,疏通經脈,基礎設施“通”起來。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省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考察調研。岸邊正在鍛鍊休閒的市民見總書記來了,興奮地圍攏過來,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今天上午,我在上海參加了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慶祝大會,下午就來南通了。當年,你們這裡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現在跨江大橋建起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從此‘南通就好通’了。”習近平總書記生動的話語,贏來大家的熱烈掌聲。
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通達要先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借助京津城際、京雄城際、京張高鐵,“軌道上的京津冀”風華正茂;長三角地區省際斷頭路首批17個重點項目,截至今年6月已建成通車7條;西部陸海新通道,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目的地已輻射到106個國家和地區的308個港口,貨物品類達640種。
自立自強,平臺共用,創新資源“聚”起來。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下好量子科技發展先手棋,多地合作誕生的“墨子號”已在太空遨遊5年有餘;坐落張江科學城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可廣泛應用於生命、材料、環境科學等領域研發,被稱為“長三角公共實驗室”;贛鄂湘三省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對30余家聯盟會員單位授牌,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臺正式啟動上線,實現跨區域儀器資源共用。
生態優先,協同保護,空間治理“綠”起來。
府河成都段是天府新區的重要生態廊道,卻一度污染嚴重。在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兩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都提到了府河成都段黃龍溪的污染問題,強調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四川省委主要負責同志專門向總書記報告:“黃龍溪國控斷面水質已提升到Ⅲ類。”
“正在逐年好轉。”習近平總書記點點頭,表示肯定。總書記指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如今,滾滾長江碧波盪漾。江上,“十年禁漁”全面實施,有微笑天使之稱的江豚頻頻現身;岸邊,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超過8000家。2020年,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較2016年提升14.4%。
打破壁壘,統籌發展,體制機制“融”起來。
“推動好一個龐大集合體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然後再從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長三角編制首個跨省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京津冀推進異地門診直接結算和醫保一體化……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援江西、貴州、寧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一項項可複製推廣的制度經驗,為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注入動力。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區域協調發展目標愈發清晰。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時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新時代旌旗招展,新征程號角鳴響,區域協調發展下的中國,如鯤鵬展翅,乘風翱翔。
(本報記者陸婭楠、丁怡婷、鬱靜嫻、邱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