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復蘇,高品質發展初見成效
李全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球經濟自進入四季度以來,受美國等發達國家緊縮預期的外溢影響,呈復蘇乏力和震蕩加劇的態勢。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穩定有序,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速較去年平均值窄幅波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已初見成效。中國經濟在雙迴圈的發展架構下定力不變、復蘇中呈可持續增長態勢,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和治理結構的改善提供了動力和活力。
全球收縮預期下的經濟波動加劇
隨著全球對美聯儲開啟Taper預期的臨近,各主流機構對全球經濟的展望日趨謹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本月12日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全球經濟今年將呈復蘇趨勢,但隨著新冠變異毒株迅速傳播,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有可能持續,再加之通貨膨脹、就業不暢、糧食安全等不確定性因素,全球復蘇的態勢將變緩,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率較7月份預測值下調0.1個百分點達5.9%,2022年全球經濟將繼續緩退坡,經濟增長率為4.9%。
實際上,疫情暴發後,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祭出前所未有的刺激政策,相關財政貨幣政策對經濟恢復有一定貢獻,但並未解決全球供應鏈趨緊而引發的增長放緩問題。發達國家面臨復蘇趨緩、價格指數高企、就業不足的局面,而新興經濟體則在毒株變異並快速傳播後呈經濟下滑、投資停滯、消費驟降、進出口回升乏力的狀態。具體來看,IMF預計全年美國經濟增長較7月下調1個百分點至6%,歐元區預計為5%,日本預計為2.4%,中國則將增長8%,繼續領跑各主要經濟體。
未來一段時間,預計全球經濟波動將繼續加劇,供應鏈受阻所引致的通脹將會持續,而原油和天然氣價格高企,如果再伴隨著工資上漲的預期,全球通脹預期魅影再現,經濟合作組織在其展望報告中甚至預測,G20各主要經濟體今年第四季度的平均通脹率將達到4.5%,其中1.5個百分點是由運輸成本上升和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的。在經濟預期不明朗的態勢下,全球金融市場在三季度震蕩加劇。美國、日韓、歐洲多國資本市場均呈震蕩加劇態勢,部分市場振幅超過10%,大宗商品受刺激政策收尾預期的影響,也呈階段性調整態勢。經濟恢復放緩和通脹預期將可能導致金融市場波動加劇。
中國經濟穩定復蘇成為常態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産總值達823131億元,經濟同比增速達9.8%,兩年平均增速為5.2%,在全球復蘇放緩的背景下,第三季度增速有所降低,但仍處於經濟恢復的軌道中,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4.9%,比上半年有所下降。這主要源於兩方面原因。首先,受去年上半年低基數的影響,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呈較為明顯的增長態勢,而去年下半年,隨著國內復工復産的有序進行,基數顯著抬升。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速則與上半年相比呈“前高後低”的態勢,但如果兩年平均,則各季度波動不大,分別為一季度兩年平均增長5.0%,二季度兩年平均增長5.5%,三季度兩年平均增長4.9%,數據雖有波動但總體趨穩。其次,三季度中國受到全球疫情蔓延、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國內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經濟增速受到一定影響,但相關指標仍處於合理區間。隨著民生持續改善、經濟結構轉型穩步推進,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將持續提升,預計全年經濟社會將穩定有序發展。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中國在後疫情時代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中,從防疫抗疫、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各領域為全球經濟復蘇起到了重要的貢獻。
雙迴圈格局下中國經濟深度轉型
目前全球經濟復蘇趨緩,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日益拉大,貿易摩擦導致壁壘抬升、供應鏈繃緊,全球政治經濟風險敞口擴大。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標下,經濟發展需要以國內大市場為依託,以更深層次的改革來拉動經濟增長,以更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的良性迴圈。同時,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下,中國要實現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追求經濟的高品質發展,要以更深層次的開放為抓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協同創新來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創新發展。
在雙迴圈的基本架構下,中國應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中實現擴大內需與創新發展的良好運作,也應在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的基礎上推動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事業的良性迴圈,並最終實現社會發展與經濟轉型的相互促進,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責任編輯: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