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勞動節,“突變”的朋友圈畫風提示了什麼?
這個勞動節,大半個朋友圈都在旅遊,喜慶的氛圍讓人覺得“有點像過年”。被疫情封閉了一年多,人們迫切地想要換個地方生活。與往年境外購物、景點打卡的“人從眾”模式不同,今年勞動節,朋友圈曬出的不少是精緻的鄉村美景。這與疫情下無法跨國旅遊的現實有關,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中國的鄉村之美。一些村落不僅有“顏值”有“氣質”,更在“城裏人”的加盟下,變得更有詩意、有底氣、有希望了。
這是5月4日在貴州省從江縣加榜鄉加頁村拍攝的梯田。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河北于家石頭村,300多年的石頭村,與“不怕巷子深”“雕刻時光”等文藝店舖毫無違和感。雲南外普拉村,村民自己參與創作了有當地文化味道的“村歌”。廣西陽朔鎮,計劃經濟時代的制糖企業被改造成酒店,別有一番風味……鄉村振興背景下的中國農村,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與活力,讓城裏人感受到一種質樸的真實,甚至開始羨慕鄉下人的生活方式。
朋友圈的變化,印證著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已經發生歷史性轉移。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已經啃下,在一些地方,農村“餵養”城市的發展模式,正在轉變為城市與農村共用機遇、共同發展。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正因此,必須以更有魄力的改革,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鄉村振興。
5月2日,遊客在浙江湖州吳興區埭溪鎮莫家柵村四季玫瑰莊園內遊玩。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一是要警惕“犧牲農村”的慣性思維。我們必須承認,鄉村振興的路上,肯定有一些村子是沒有生命力的,最終要走向消亡。但一定有不少村子,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可以成為美麗鄉村的新樣板、好典型。現在一些地方,錯誤政績觀仍然大行其道,將出門見綠、鄉風文明的村子,火急火燎地扒掉,農民的回遷房卻還沒開始蓋,要3年之後才有下文,不能不讓人懷疑這種拆遷是為了讓農民過得好,還是讓房價漲得快。農民的房子拆了,土地收了,相關地區“數字城市化”了,但城市公共服務和養老的壓力最終要全社會來承擔和消化。
二是要將鄉村振興的自主權還給農民。如今,鄉村建設最大的難題是農民沒有自主權。在一些南方鄉村,村集體經濟有上億元,卻因為政策等限制,只能把錢存在定點銀行,什麼都做不了。被拆遷的村子,村集體經濟萎縮、人心渙散。還有一些地方讓資本下鄉,“帶動”農民致富,但最終是資本得利還是農民得利不好説;即便搞成了,農民脫離了土地,脫離了鄉村生活,未見得就是鄉村振興的最高境界。豫南有個郝堂村,把農民組織起來建設新農村,村子搞得漂亮又有文化,卻不是“給外人看的”,是為了農民過得好。結果沒想到,吸引了大量城裏人來參觀,帶來了戶均年收入十幾萬到上百萬。
三是為想幹事能幹事的幹部鬆綁、賦能。很多基層幹部表示,鄉村振興的事不好幹。一些領域長期積弊,“一招鮮”很難起效,必須敢於碰硬,久久為功,水滴石穿。勞動節期間,河北正定古城遊人如織,整潔的市容、有序的交通、熱情的居民令人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打下好基礎,幹部們一茬接著一茬幹,才有了今天的好局面。當前,全黨正在大力推進黨史教育,把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落到實處,讓基層幹部沒有後顧之憂,甘願“功成不必在我”,鄉村振興沒有理由搞不好。
四是要為下鄉知識青年開路子。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到鄉村去創業。但一些地方,還要求返鄉青年辦“暫住證”,他們也很難獲得權利參與當地的公共事務。年輕人賣力振興鄉村,地方政府應該努力讓他們有“歸屬感”,讓鄉村成為一片“海綿”,吸引更多有想法、有幹勁的年輕人留下來、能融入。鄉村成為年輕人實現理想的廣闊天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不會丟掉鄉村這個 “蓄水池”“加油站”。(半月談評論員 丁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