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的服務供給亟待升級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隨著我國進一步邁入老齡化社會,“養老育小”面臨更多現實考驗。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中青報·中青網啟動2021“青聲@全國兩會”網路建言活動,從4803份有效建議中梳理出十大青年熱門話題,“養老”和“育小”被列入其中。此前兩會青年調查中,養老問題一直位列青年關注話題榜首。
對於“一老一小”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建議均有回應,並有針對性地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規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十四五”時期,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一邊是我國老齡化基數大、速度快、區域之間不平衡,另一邊是生育率跌破警戒線。”持續關注“一老一小”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勞動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一語道出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失衡現象——人口老齡化與少子高齡化。他表示,當前人口變化的趨勢對國家發展産生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十四五’期間是優化現行制度安排的重要窗口期,要著力解決制度性缺陷、補齊短板和協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
兩條走向截然相反的數字曲線:人口老齡化和少子高齡化
鄭功成用兩條走向截然相反的數字曲線來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和少子高齡化的變化趨勢。
一條曲線是不斷走高的老齡化趨勢:2022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這意味著老齡化程度從輕度步入中度,此後將不可逆轉地走向深度老齡化。而同期新退休人數將超過4000萬人。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以每年100萬以上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50年,80歲以上人口將達1.2億人,其中至少有2400萬老年人患有癡呆症。
另一條下探曲線是年輕人的生育率。因為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目前我國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14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982年的33.6%降到2019年的16.8%,戶均人口不足3人。
由此可見,未來我國養老、醫療、護理保險基金支付壓力將持續增大,對社會養老服務特別是護理服務的需求會持續高漲,如何確保相關制度穩步發展併為數以億計的老年人提供有品質的養老服務,將是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老一小’的服務供給不足是大家普遍的擔憂。”鄭功成説,一邊是老年人的生活品質隨年齡增長或身體失能下降,一邊是育兒成本居高不下,這些必然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進而直接制約民生改善與人口均衡增長,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鄭功成注意到,對於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政府工作報告和“十四五”規劃都有所回應,未來5年將及時補上養老服務、兒童福利事業發展的短板。李克強總理表示,今年要開始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發展社區養老、托幼、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讓老年人等群體獲得更週全、更貼心的服務,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入園率,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支援社會力量辦園。
“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減輕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會顯著提升,進而産生提振消費、促進就業、助力經濟發展的綜合效應。”鄭功成説。
養老服務要更精準、覆蓋面更廣
天津市和平區92歲的李大爺已經1年多沒洗澡了,因為右腿有傷殘加之年紀大,洗澡成了問題。去年,該區民政部門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政府出面為老年人採購養老服務並給予補貼,李大爺只花了30元就獲得了助浴服務。
天津市和平區民政局局長王穎告訴記者,目前,超過95%以上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然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一直難以惠及多數老年人,原因在於現有的服務內容相對單一,管理和服務成本偏高、缺乏長效機制,政府約束力相對較弱等。
10年前,和平區在全國率先成立居家養老應急呼叫服務中心,將60周歲以上的孤寡、高齡、失能、空巢、失獨的特殊老年群體等納入政府兜底保障,實行“一鍵通”應急呼叫,24小時遠端監管照護。如今,老人的各類服務需求快速增加,“很多普通老人也希望獲得服務。”和平區創新“智慧+平臺”養老服務模式,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極大提升了養老服務覆蓋面和專業化,“政府不再是運動員,而是監管員,負責提出項目需求,監督項目實施。”
鄭功成説,更好的養老服務要更精準有效,且覆蓋更多人群。他呼籲在全國範圍內形成養老服務從孤寡老人向離退休人員及老年居民擴展的全覆蓋局面,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讓有需要的老年人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務。他提出,要改變過去單純以年齡為依據享受待遇的政策,採取以年齡為基礎、以失能程度為主要依據,滿足真正有需要者的需要,分類別、分層次發展養老服務,杜絕“一刀切”和“大水漫灌”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更為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推進智慧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需求,並做到不讓智慧工具給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礙。“這表明‘十四五’期間應加大力度解決老年人的數字化生存問題,讓‘幸福中國’覆蓋到每一個群體。”
當前,老年人群體普遍會撥打電話,但受困于各種複雜App。據此,劉慶峰提議,可通過12345政務服務熱線為門戶入口,老年人撥打政務服務熱線電話,機器可以自動識別其需求並調用相應服務,“可以在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實現針對老年人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需求的全覆蓋。”劉慶峰建議,整合各地政務服務熱線,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打通各類服務App,建設專門針對老年人服務需求的智慧熱線和人工坐席,並制定相關標準和規範,幫助老年人更加便捷地享受便民服務和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社會服務。
減輕年輕父母育兒的後顧之憂
幼有所育是很多年輕人的頭等大事。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説,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在幼有所育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幼有所育,指的是對0-6歲學齡前兒童的保育和教育,包括3-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和0-3歲嬰幼兒的托育服務。對此,周洪宇建議要啟動學前教育公益普惠工程。
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應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構建覆蓋城鄉、佈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周洪宇説,要努力保障所有適齡幼兒受教育的權利,還應鼓勵支援街道、村集體、有實力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普通高校等舉辦公辦園。
0-3歲托幼難,是令很多年輕父母頭疼的問題。周洪宇認為要建立0-3歲托幼服務體系,明晰政府職能,探索公辦示範機構、市場托育機構、幼兒園拓展機構、社區服務機構、家庭鄰托等多種方式,以多樣化的托育服務,儘快擴大服務覆蓋範圍。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托育服務,發揮財政投入對托育的引導作用和托底作用。
此外,還要充分保障弱勢群體學前教育權利,關注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發展的需要,提高幼兒園保教品質,努力為幼兒成長提供豐富、多樣、個性化和適合的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關注幼兒教師隊伍問題。他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各地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學齡前人口迅速增加,在教師編制總量限定情況下,師生比例逐漸失調,教師結構性、臨時性缺編問題較為普遍,編制零增長限定與學齡人口自然增長的實際情況不相適應,編制配備標準與教育實際需求脫節。
“全國範圍內,幼兒園教師無編、中小學教師缺編的問題普遍存在。學校只能依賴編外教師解決師資不足問題。”趙皖平指出,教師編制的僵化矛盾,已經成為制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基礎教育高品質發展的瓶頸。
他認為,要保證優質的學前教育,必須要有一支優秀的幼兒教師隊伍,建議要對幼兒教師編制進行單獨核算,穩定幼師隊伍,提高幼師群體綜合素質水準。科學、合理地定期調整教師編制總量和結構,及時掌握區域人口變化,建立以持居住證學齡人口為依據的教師編制動態核定機制,以常住人口數為基數,將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此外,加大各級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切實保障編外教師與在編教師“同工同酬”。
如何切實解除城鄉居民育兒後顧之憂?鄭功成建議,建立基本兒童服務制度,賦予兒童均能在常住地平等享受託幼服務的法定權益;在健康保障方面,包括兒童免疫、體檢、健康服務等實行全免費或減免費用政策。建立兒童津貼制度,由政府財政出資,對嬰幼兒提供現金補貼,“關鍵是發出鼓勵生育的政策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