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 傳統旅行社“花式自救”
員工“共用”賣燒烤 老闆直播當網紅
疫情下 傳統旅行社“花式自救”
過去的4個月裏,80後、徐州玉屏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負責人蘇鋒一籌莫展。“在這一行幹了7年,好不容易站穩腳跟,營業額逐年遞增,卻因為疫情,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仿佛一夜之間回到剛創業時,一切都要重頭再來!”
對蘇鋒而言,以往這個時候,本該是旅遊業的春天,也是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但目前的現狀是“只出不進”。他算了一筆賬:春節前,約100萬元旅遊預付款全部退回,推廣、展會、禮品等支出打了水漂,每個月還有員工基本工資、社保及房租等硬性成本,公司已虧損了160萬元左右。
更讓他無奈的是,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公司只收了幾個省內遊的散客,他將遊客“移交”給同行,才湊了個小團。5月10日母親節,公司做了一場“感恩之旅”親子遊活動,也只有老客戶來捧捧場。
他觀察到,近段時間,身邊一些小旅行社倒閉,或乾脆轉行。“一些旅行社老闆做起了房地産銷售,但他們大多都三四十歲了,很難和年輕人去競爭同一個崗位。”
蘇鋒的遭遇折射出當下旅行社所面臨的共同困境。旅遊業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有數據顯示,僅2020年春節期間,旅遊業損失至少在5000億元以上。旅行社“零收入”,導遊變主播賣貨,員工改行做微商……當下,規模不同、定位不一的眾多旅行社該如何開展自救,儘快走出疫情陰影,又能否以此為拐點,走上轉型發展的道路?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家旅行社企業。
同行一股腦兒都去做微商了
1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線上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産品,暫停旅遊團隊出行。自此,蘇鋒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刷新聞,關注最新的行業政策,可他打開朋友圈發現,身邊很多同行不再發旅行美景圖片了,反而開始做起了微商。
“能掙一點是一點!”蘇鋒終於坐不住了,他先在朋友圈售賣徐州當地特産,為擴大銷路,又想辦法聯繫了安徽的客戶資源,開始賣宣城鍋巴、黃山臭鱖魚等特産食品。
但他很快發現,這條路行不通。“同行們一股腦兒都在做微商,受疫情影響,經濟本來就不景氣,再加上幹這行沒經驗,還是收手吧。”蘇鋒無奈地説。
那段時間,蘇鋒腦海中也有過關門的念頭,但是他還是捨不得。“就算是虧錢也要撐住!作為公司創始人,要把這些年積攢的客戶都斷了,心疼啊!”蘇鋒這樣安慰著自己,也鼓勵員工們繼續堅持。
與此同時,黃山世友國際旅行社負責人劉浩也正經歷一場痛苦的自救。“以往這個時候,營業額要到30萬元是小菜一碟,但是今年1月底到4月,我們沒有一點收入。”在旅遊業打拼近20年的劉浩坦言,本以為疫情很快結束,3月底打算重振旗鼓,但隨著形勢愈發嚴峻,自己也越來越著急、焦慮。
劉浩起初對微商還有些抵觸,覺得天天在朋友圈“吆喝”,有些“沒面子”,但旅行社遲遲不能復工,他開始“妥協”。3月開始,他將黃山燒餅、臭鱖魚、毛峰茶葉等黃山土特産“搬”進朋友圈。
“生意最好的一天,才賣了七八單,大多數時間,一單都沒有。”一週後,由於生意慘澹,劉浩又放棄了微商。也有人勸他去做電商品牌的分銷商,但他一口回絕了。“一方面術業有專攻,自己對電商並不在行,另一方面,實在不想就此離開旅遊業,我的根在這裡啊。”
疫情逼出了“異業合作”
就在蘇鋒和劉浩“想破了腦袋自救”之時,安徽本地規模最大的旅行社——安徽環球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華玉開始另辟“合縱連橫”的蹊徑。
“越是沒業務的時候,越忙,越心累!好多東西要慢慢捋順、重新考慮。”疫情發生至今,旗下14個分公司的管理層、員工都在忙著自救,並抽空完善企業培訓和未來發展規劃,為旅遊業復蘇做準備。
“佔公司業務總量四分之一的研學遊業務停了,境外遊業務也是前途未卜……”疫情發生以來,公司迅速配合政府部門暫停業務、退費,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權益,目前,營業收入損失慘重,還有一些境外遊業務預付費用無法退回。
徐華玉是安徽旅遊業的“老兵”。2003年非典期間,他下海創辦了這家旅行社,享受過旅遊經濟發展的紅利,也經歷過旅遊業改革的陣痛。在旅遊業打拼近30年的他回憶,當年非典後,旅遊業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説明疫情並未傷及消費者信心,只帶來了短暫的“物理變化”,但此次疫情對旅遊業的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影響時間長、範圍廣,旅遊市場將會發生顛覆性的“化學變化”,自己有一種“抓不住未來”的感覺。
為此,公司不得不開展自救,在不降預算目標、全年工資總額和不主動裁員前提下,撐住企業,穩住客戶、員工、現金流。
“高管降薪40%,員工降20%,每人只發1240元基本生活費,只為讓公司活下去。”徐華玉感慨,“公司就像300多名員工的家,家還在,員工心就定了。”
最初,他給微信通訊錄裏的100個朋友發了消息,想整合跨行業閒置資源,進行業務合作,立馬得到了很多表示支援的回復。
隨後,徐華玉和一家農産品企業達成協定,由對方提供原料産品,並取得食品相關經營手續和許可。4月起,公司位於合肥一家商業綜合體內300平方米的旗艦店,銷售櫥窗被改造成了滷菜銷售窗口,客服人員“變身”食品推銷員,向來往客流推薦鹵鵝等菜品。
“這些新舉措都是為了員工生存,不過擱在以前,會被認為是‘不務主業’。”徐華玉感慨,疫情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倒逼著公司上下實踐新思路。現在,他每天帶頭髮朋友圈,發動員工幫助周邊農戶賣草莓,並和本地的櫻桃種植大戶聯繫,策劃了一系列網路銷售活動。
此外,該公司和受影響較小且用工有需求的行業合作,提供“共用員工”服務,並呼籲員工如果自己能找到出路,公司可以辦理“停薪留職”手續,並幫助購買勞動保險,等到公司渡過難關後再“回家”。
就在五一期間,蕪湖分公司邁出了跨度更大的一步,與當地一家知名燒烤店“共用員工”。經過市場調研和專業培訓,公司的幾位女員工已經到崗,可以勝任清潔、選材、備貨、炸烤等工作。分公司的微信公號上還打起了廣告——“左手旅遊,右手餐飲,不拋棄,不放棄!”
周邊遊成“熱點”想止損還是難
相對長途旅遊的低迷,讓徐華玉有些喜出望外的是,公司在合肥郊區馬郢基地打造的鄉村旅遊扶貧項目,正在逐漸恢復人氣,親子遊業務受到歡迎,很多家長帶孩子來體驗生活和勞動樂趣。
“當時是想通過研學旅、親子遊帶火餐飲和特産銷售,吸引外出青年返鄉創業,帶動貧困戶就業,變輸血為造血。”事實上,徐華玉很早就向員工提出“旅行生活”概念,倡導“旅行是一種生活方式”,但那時只是停留在理念上。眼下,因為疫情,旅行社不得不圍繞“生活”做文章,開始“深耕”周邊遊、短途遊等領域。
“盤活周邊黃山、廬江、九華山等地的民宿、古村落、休閒基地,打造農耕、田園、古典、讀詩等多元主題的旅遊産品,通過優惠吸引遊客。”徐華玉認為,目前形勢下,周邊遊一定會成為旅行社的發力點,但是此類産品利潤微薄,對於公司止損,只能是杯水車薪。
同樣在江蘇省,蘇鋒也積極轉變思路,將目光瞄向周邊的“小眾”路線。“我們旅行社以往都是走‘名山名川’線路,現在,嘗試找風景好、空氣好的旅遊資源,打造短途線路。”
“必須要比別的旅行社快一步!只要不虧錢,咱們就成團。”抱著這個心態,蘇鋒和員工圍繞踏青、度假、療養等需求,推出省內、周邊短途線路,行程大多不超過兩天。
“我們是傳統的中小型旅行社,沒有雄厚資本,只有邊幹邊籌集資金,留住老顧客,借機吸引新顧客。”蘇鋒坦言,自己也不知道公司還能撐多久,但眼下堅定一個目標:把旅遊主業做好,把周邊旅遊産品做實、做細,儘快恢複元氣。
“當下,旅行社要找準新發力點,開闢多元化經營渠道,將旅遊服務拓展到生活服務,可以幫助企業自救,也可以拓展企業發展新空間。”黃山學院旅遊學院副教授姚李忠建議,旅行社可以推廣健康安全教育和科普旅遊、周邊遊,使旅遊和健康相互賦能,有針對性地規劃建設新的旅遊項目和業態,重構吸引力、競爭力。
傳統旅行社必須堅定地轉向“線上”
“很多優質民宿的宣傳方式太單一,我就和民宿老闆談合作,通過短視頻、直播來展現民宿的全貌及房間設施,為他們帶來流量,拉動銷售。”劉浩現在變身“網紅”,經常出現在西遞宏村等景點,直播人文風景和旅遊知識。在他看來,危機之中就蘊藏著機遇,眼下或許也是中小型旅行社轉型的契機。他這幾天經常和員工頭腦風暴,思考未來如何拓展“網際網路+旅遊”“旅遊+土特産”等合作形式。
事實上,徐華玉一直在琢磨傳統旅行社的線上轉型,但考慮到獨自搭建網路平臺系統投入大,只能望而卻步。疫情讓他深刻意識到:傳統旅行社的産品種類少,從採購到生産再到落地,偏向作坊式的生産經營,就像“精品店”,有固定客戶源,但是産品選擇餘地少;網際網路平臺像超市,有多種線路産品可供挑選,開放程度較高,購買産品更方便。
在他看來,傳統旅行社不能再固守“精品店”的思維,包攬“採購、銷售、服務”一條龍的業務,必須堅定地轉向線上,“接入”新興的網際網路平臺公司,雙方共用産品、客流與服務。這對傳統旅行社來説,不僅是技術的迭代,也是內部資訊化管理系統的再造。
“隨著VR、5G、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的廣泛應用,行業肯定會面臨變革與重新洗牌,跟上時代步伐的企業,才能活下來。”徐華玉説,在某種程度上,疫情加速了旅行社企業的轉型進程。
“‘暫停’不代表‘關停’,要化危為機,實現經營、品牌、內容的新突破、新升級。”姚李忠認為,疫情影響下,旅行社想要轉型發展,需要抓住“數字改造、變革模式、重塑自身”等關鍵詞。在控製成本、提高效能同時,要大力推進數字化變革,積極將抗疫中的遠端辦公、線上運營等方式轉變為常態化的工作模式。
徐華玉同時呼籲,旅行社自救的同時,希望相關部門深入旅遊企業調研,針對旅行社的經營性質、業態以及實際受損情況,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讓補助真正落到實處。(記者 王海涵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