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對衝疫情,激活消費

2020-05-08 11:09:00
來源:半月談
字號

  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動蕩加劇的背景下,提振消費信心、激活消費潛能,才能給經濟復蘇提供持久動力。中央近期召開的幾次會議,均對擴內需、促消費進行了部署:在強調加大“六穩”工作力度的同時,首次提出“六保”,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消費潛力。

  當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依靠擴大內需來穩增長,依靠促進消費來對衝疫情影響。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許多行業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線下商業零售、餐飲、文化、旅遊、住宿等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明顯。

  提升消費意願,效果事半功倍。居民消費意願的提升,可以放大促消費政策的效果。應當看到:隨著全球疫情持續,中國經濟在短期內會面臨嚴峻的外部衝擊,特別是“三駕馬車”中的外貿與投資首當其衝,但隨著支援“六穩”“六保”各項政策落地實施,中國經濟重回增長軌道前景可期。

  促進居民消費,無非兩條路徑: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激發居民消費意願。居民收入水準與經濟景氣指數呈強相關性,在全球經濟承壓的情況下,通過補貼或減稅等方式來提高居民收入,從而帶動消費回升,成為順理成章的選項。於是,消費券重出江湖。北京、河北、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臺了相關政策。從數據來看,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市場聯動的方式發放消費券,對提高居民消費意願起到一定效果。

  但消費券並非萬能良藥。要看到,當下制約消費的因素還不少,“不敢消費”背後還有諸多後顧之憂。疫情形勢依然複雜,大眾對外出娛樂、旅遊、就餐等仍有擔憂。不少企業也反映,復工復産還存在口號多、文件多、限制多等問題。如何在常態化防疫中保證有序全面生産並促進消費,考驗各地的擔當作為和基層治理能力。目前,既要繃緊疫情防控的弦,也要消除居民對消費安全的疑慮。

  深入分析消費瓶頸可以發現,許多人並非不想消費,而是遇到了錢袋子縮水的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後,同比實際下降3.9%。因此,為落實中央部署,各地在推出消費券之外,還需綜合施策,打出更多、更精準的“組合拳”。

  開啟減稅優惠的呼聲漸起。過去,為了促進汽車消費,我國曾實施過小排量車購置稅率優惠政策,效果明顯。考慮到汽車行業較強的消費帶動作用,可以在汽車等行業重啟稅率優惠政策。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用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孫光奇的話説,此舉有助於拉動汽車市場消費,對衝疫情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行業承壓明顯,從業者收入受到明顯影響,需要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政策。數據顯示,今年1至2月,全國減稅降費4027億元。一方面,給中小企業減稅降費,是促進消費的重要一招;另一方面,對個人的減稅降費政策也應納入政策研究。比起消費券帶來的短期刺激,個人所得稅減免等手段對消費的拉動效果更為顯著。

  挑戰與機遇並存,困境中往往蘊藏發展的機會。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國民生産生活秩序逐步恢復,疫情期間受到抑制的消費需求正在回彈。近期,各大電商平臺發佈的相關消費數據顯示,“雲購物”重燃居民消費熱情,剛性消費需求呈上漲趨勢。面對居民消費習慣、理念的變化,企業需要加快創新步伐,主動對接新消費需求,網上經濟、夜間經濟、智慧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將大有可為。

  困境倒逼改革,各級政府應當切實給企業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做好服務保障工作。特別是好政策要真正落地、兌現,進一步優化促消費的相關政策,解決居民和企業的後顧之憂,方能激發更強勁的消費動力。

  (刊于《半月談內部版》2020年第4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