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逆水行舟不鬆勁
脫貧攻堅,逆水行舟不鬆勁(銳財經·一手抓防疫 一手促發展(39))
對貧困地區與貧困群眾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增大了脫貧攻堅的難度。日前,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了防疫期間脫貧攻堅和民政服務工作情況。據介紹,目前有關部門已針對疫情影響出臺了多項舉措,加大貧困地區産品幫扶力度、暢通貧困地區人員外出就業通道、及時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需要,盡全力戰勝逆境、打贏脫貧攻堅戰。
暢通物流人流促增收
針對防疫期間人流物流的阻斷及消費需求下降的影響,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副司長王春燕表示,有關部門及時建立了疫情影響的分析應對機制,每週調度各地情況,要求各地扶貧辦及時上報區域性扶貧産品滯銷的情況,採取措施及時推動解決。
“截至3月27日,中西部的22個省份一共認定了22566個扶貧産品,涉及1000個縣和10269個供應商,商品的價值總量是2152.42億元。東部的9省市已經購買了扶貧協作地區的農副産品價值21.21億元。另外還有一些中央單位和社會組織、民營企業,也都積極參與,涌現出了很多生動的事例。”王春燕説。
與此同時,穩就業也是扶貧的重要抓手。據國務院扶貧辦開髮指導司副司長吳華介紹,國務院扶貧辦會同人社部採取了多項措施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如:給予特惠政策支援,引導各地對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優先安排;摸查貧困戶的就業需求,逐村逐戶提供個性化幫扶,因戶因人施策;通過扶貧龍頭企業和扶貧車間就地就近就業一批;對貧困勞動力外出或參加技能培訓給予補貼等等。
“經過努力,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情況總體向好,全國25個省份已經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有2000多萬人,而且還在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吳華説。
困難群體獲政策兜底
對於生活困難的群體,社會保障與社會救助政策正在發力。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劉勇表示,民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開展了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並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包括三方面:
一是農村低保的功能要進一步強化。對於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重病、重殘人員可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對其家庭財産、家庭經濟狀況可不再進行核對,等脫貧攻堅戰打完之後,按照有關規定實行動態管理。二是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制度必須全面落實。優先為那些有意願、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提供集中供養服務,對那些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提供好照料服務。三是進一步擴展或充分發揮好臨時救助的作用,優化簡化審核審批程式,健全鄉鎮備用金制度。
目前,各地紛紛深入了解掌握新冠肺炎患者家庭以及受疫情影響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情況,將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臨時救助範圍。湖北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重度殘疾人、孤兒、留守老人、留守兒童這些特殊的困難群體,按照城市人員不低於500元、農村人員不低於300元的標準給予生活物資救助。天津、江西等地向困難家庭發放了米、面、油、蔬菜、口罩、消毒液等實物,幫助困難群眾渡過難關,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王春燕表示,目前52個深度貧困縣存在的義務教育階段輟學、沒有解決住房安全、沒解決飲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沒有入住問題,計劃在6月底前解決。王春燕説,今年還將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消費扶貧等方面對這52個縣進行重點傾斜和支援。相信在各方面幫助下,這52個縣一定能夠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經濟基本面向好添信心
事實上,中國經濟展現出的強大韌性也為“逆水行舟”帶來了底氣。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農村地區勞動力收入一大塊在於外出務工的工資收入,另一大塊在於農産品銷售收入。儘管新冠肺炎疫情本身對農村地區的直接影響不如對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那麼大,但疫情本身對人流、物流、資金流、消費需求的衝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增收,在客觀上增大了脫貧攻堅的難度。
“從微觀來看,無論是電商平臺帶貨,還是政府為貧困地區勞動力培訓提供補貼,抑或是提供‘一對一’的就業穩崗幫扶,近段時間,中國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對衝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從宏觀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更多是短期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以及高品質發展趨勢並不會因為疫情而改變。未來,隨著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地特別是投資需求的釋放,就業機會和工資水準都會進一步改善,從而有助於全面脫貧目標的實現。”李國祥説。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考慮到前期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以及各國目前都在加大科研力量研製疫苗,全球範圍內疫情得到控制只是時間問題。未來,政策的重點要集中于防止結構性失業攀升、收入下滑進而拖累消費、投資等連鎖反應。
王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