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CPI和PPI“剪刀差”為何擴大

2020-03-23 10:2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CPI同比漲幅擴大,PPI總體處於下跌通道——

  CPI和PPI“剪刀差”為何擴大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國內實體經濟發展面臨需求不足挑戰,導致PPI同比處於跌勢。而從CPI看,同比漲幅居高不下,主要由於豬肉等個別食品供需出現階段性緊張所致。專家建議,我國仍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要積極擴大內需,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是衡量物價水準的重要指標,也是觀察一個經濟體是否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重要依據。

  然而,由於多種複雜因素影響,在現實經濟生活中,CPI和PPI走勢很多時候並不一致。特別是2019年下半年以來,CPI同比漲幅擴大,PPI總體上處於下跌通道,二者“剪刀差”持續擴大。

  這兩個衡量物價水準的重要指標發生明顯背離,物價到底是漲了還是跌了?“剪刀差”背後蘊藏著哪些重要資訊?二者背離將從哪些方面影響經濟運作?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影響因素有不同

  2019年前兩個月,我國CPI同比漲幅逐月收窄,進入3月份以來漲幅持續擴大,今年以來則進入“5區間”。PPI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同比漲幅持續回落,儘管個別月份略有反彈,但總體上處於下跌通道。

  CPI和PPI呈現不同走勢,二者“剪刀差”也在持續擴大。2018年12月份,CPI同比漲幅比PPI高出1個百分點。此後,二者漲幅差距持續擴大,去年10月份以來擴大至5個百分點以上。

  “CPI和PPI同比漲幅出現‘剪刀差’,主要由於影響二者走勢因素不同。”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説,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情況下,國內實體經濟發展面臨需求不足的挑戰,導致PPI同比處於跌勢。從CPI看,其同比漲幅居高不下,主要由於豬肉等個別食品供需出現階段性緊張所致。

  “如果傳導渠道順暢,CPI和PPI走勢應該趨同或者有較強相關性,但事實並非如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驅動CPI同比漲幅擴大的主要因素是供給側擾動,特別是受非洲豬瘟疫情等因素影響,豬肉價格上漲推高CPI同比漲幅。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核心CPI總體上處於較低水準,遠遠談不上通脹。PPI同比下跌,則主要受經濟下行壓力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跌勢影響。

  “今年2月份,受疫情防控影響,工業企業停工停産,PPI同比由上漲轉為下跌。廣大群眾選擇少出門,但由於對肉蛋菜等食品的剛性需求,採購更集中,採購量加大,加之食品受物流等因素影響,供給趨於緊張,推動了CPI同比漲幅處於高位。”唐建偉説。

  唐建偉還表示,在構成CPI的商品和服務中,上下游市場化程度高,上游環節成本變化容易向下游甚至是消費者傳導。在工業品領域,下游産能規模大,競爭充分,但上游原材料市場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也容易帶來CPI和PPI的“剪刀差”。

  “物價‘剪刀差’主要受豬肉價格走高、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及我國上下游價格傳導不通暢影響。”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分析,2019年以來,受豬肉供需缺口擴大,豬肉價格飆升帶動消費者物價大幅上升;果蔬等食品及服務價格增長整體溫和。從PPI看,雖然與內需偏弱有關,但更主要是受全球需求疲弱影響。全球需求增長疲弱,拖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影響了國內PPI走勢。

  不存在“滯脹”基礎

  CPI和PPI相背離,特別是最近幾個月CPI同比漲幅進入“5區間”,PPI連續多月同比下跌,加之今年前兩個月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放緩。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將出現“滯脹”。

  “所謂‘滯脹’,是一個經濟體在一段時期內出現經濟下滑、失業率上升、物價反常走高的情況。但是,2019年我國經濟增速為6.1%,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就業形勢向好,傳統動能轉型發展步伐加快,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並不存在所謂的‘滯脹’基礎。”周茂華説。

  “從物價看,我國CPI同比漲幅擴大,主要受個別商品價格波動影響,物價不存在全面上漲的基礎。而且,近年來我國經濟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品質穩步提升。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明顯放緩,但這主要受疫情影響,並非內生動力不足所致。”徐洪才説。

  在唐建偉看來,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判斷是否“滯脹”需同時滿足3個標準。一是經濟停滯或出現負增長;二是出現明顯通貨膨脹,通脹水準達到兩位數以上或高於經濟增長率;三是失業率高企。從這3個標準來衡量,我國主要經濟在個別月份的波動,並不是典型“滯脹”。

  多位經濟學家認為,僅憑CPI同比漲幅擴大和PPI同比下跌,不能簡單得出中國經濟“滯脹”的結論。不過,CPI和PPI“剪刀差”持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經濟運作帶來影響。

  徐洪才分析,CPI同比漲幅持續擴大,意味著銀行存款實際利率降低,會影響到老百姓的財産性收入,進而影響消費。PPI同比持續下跌,則企業的資産負債表會收縮,融資成本和杠桿率會上升,對進一步擴大投資形成抑制。

  CPI與PPI如果長期形成較為明顯的背離,也會加大宏觀調控難度。“PPI如果持續下跌,意味著工業部門持續低迷,企業經營業績下滑,需要寬鬆政策支援。不過,寬鬆政策又容易引發消費端通脹,甚至使一些局部性風險持續積累。”周茂華説。

  擴大有效需求

  進入二季度後,隨著疫情防控成效持續顯現,氣溫逐步回升,加之鼓勵生豬養殖一系列政策效果持續釋放,農産品價格有望穩步回落,CPI同比漲幅將逐步收窄。不過,受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通縮影響,PPI同比或將保持跌勢。CPI和PPI二者的“剪刀差”仍將維持一段時間。

  徐洪才分析,從居民消費品看,受疫情衝擊,供應鏈受到一定影響,但隨著復工復産的推進,加上生豬養殖政策效果顯現,蔬菜水果供給充足,CPI同比漲幅將“前高後低”。CPI和PPI“剪刀差”有望在年底收窄。

  “要應對‘剪刀差’對經濟運作和宏觀調控帶來的不利影響,關鍵要持續擴大有效需求。”徐洪才建議,目前全球需求疲弱,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國仍應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同時,要積極擴大內需,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關鍵作用。

  “影響CPI與PPI背離的主要癥結是結構性問題。治理‘剪刀差’,必須綜合施策,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周茂華建議,一方面要繼續落實中央穩物價的一系列政策部署,特別是針對豬肉供給問題繼續開展專項治理,努力增加市場供應,並協同物流、衛生監管等部門創新供應模式,降低生豬等養殖週期性波動衝擊問題。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廣大群眾消費升級需求,對有潛力的企業給予一定扶持,幫助其渡過難關;並通過財政及信貸結構性政策引導産業轉型升級,實現國內供需再平衡,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唐建偉認為,未來CPI整體趨於回落,通脹壓力有望得到緩解。從PPI看,油價回落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下降會給PPI帶來較為明顯的影響,疫情導致生産和需求放緩,PPI跌幅可能擴大。未來,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基建投資等穩增長力度加大,或將帶動工業生産回暖,屆時PPI才有望逐漸回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