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邁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2019-02-02 14:37:00
來源:《求是》
字號

  生態興則文明興。建設生態文明,關係國家未來,關係人民福祉,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今日之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正鏗鏘前行。習近平總書記正是這一理念的倡導者,這一變革的推動者,這一進軍的引領者。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入分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任務,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重要原則,對全面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這篇重要講話,全面系統概括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自然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繫、不可分割。馬克思主義強調,“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人與自然的關係既深刻影響著人與人的關係,又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動態反映。資本主義生産以最大限度追求剩餘價值為目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只是資本增殖的手段,並根據資本需要賦予其市場價值。這就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居於主導地位的歷史條件下,當人與自然關係發生衝突時,必然會犧牲生態環境,以滿足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剩餘價值最大化的本性,人與自然因此處於高度緊張之中,這是近代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人類社會不斷發生生態危機的深刻製度根源。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産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美好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從資本增殖的手段轉變為人民美好生活的目的。從根本上講,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併為積極主動地實現這一目標,不斷開闢廣闊道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艱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性的認識,集大成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結晶,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為生態文明建設傾注了巨大心血,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城市鄉村,對各地的生態環境情況都了然於心、深思細究。在海南,他為發展定位,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最強的優勢和最大的本錢,要留住“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那樣的風景;在湖南,他諄諄告誡,“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這樣的鄉情美景不能弄沒了,要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在青海高原,他殷殷囑託,要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深刻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為了解決中國當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更是為了謀求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不僅是影響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更是事關黨執政興國的重大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不僅是推動中國自身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迫切需要。

  從可持續發展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當今世界,國家發展模式林林總總,但唯有經濟與環境並重、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發展,才是最有價值、最可持續、最具實踐意義的發展。幾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種無節制地消耗資源、無限度地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破壞,在今天已經難以為繼。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告誡人們,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征服。有著近14億人口的中國建設現代化,絕不能重復“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絕不容許“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必須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走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斷然指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要站在為子孫計、為萬世謀的戰略高度思考謀劃生態文明建設,開闢一條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適合我國發展實際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光明道路。

  從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黨的使命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生態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積累下的諸多環境問題,已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深切關注、悉心體察,指出,“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品質”,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生態環境裏面有很大的政治,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算大賬、算長遠賬,絕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

  從經濟發展方式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産生變革性力量。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高品質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改變傳統的“大量生産、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産模式和消費模式,使資源、生産、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是構建高品質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本之策。

  從全球環境問題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中國的大國生態責任擔當。中國是大國,生態環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對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雖然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任務十分繁重,但仍然以最大決心和最積極態度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真心實意、真抓實幹為全球環境治理、生態安全作奉獻,樹立起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為中國的發展贏得了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説服力、感召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美麗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美麗中國”寫進黨章和憲法,成為全黨的意志、國家的意志和全民的共同行動。這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創造,進一步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轉變,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長卷中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卓越的理論創新和重大成就的厚實基礎上,水到渠成,誕生了系統科學、邏輯嚴密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之所以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正是歸根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和自然關係的思想,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執政理念、責任擔當,對新時代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境界,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原則

  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從政軌跡可以看出,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是他念茲在茲的重大關切、下大力抓的戰略工程。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提出“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理念;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支援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實現“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歷史性轉變;在浙江主政時親力打造“千萬工程”,推進生態省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深刻總結世界生態文明的經驗教訓,吸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文化智慧,不斷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大部署。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很關鍵”等深富內涵、極具韻味的經典論述,早已成為人民群眾入腦入心、耳熟能詳的“金句”,潤物無聲地融入了全民的日常生態觀念和實踐之中。

  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科學概括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六項原則”。這“六項原則”是科學自然觀、綠色發展觀、基本民生觀、整體系統觀、嚴密法治觀、全球共贏觀的集大成,深刻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是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嚴密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

  關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好生態文明,首要的是準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核心,也是根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産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這篇重要講話中,他再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不能與自然相對立,不能妄圖去統治、征服自然,而要與之和諧共處。破壞了生態環境這一人類生存最為重要的條件,可持續發展就失去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關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實質上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在實踐中,對二者關係的認識經過了“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三個階段,這是一個理論和實踐逐步深化的過程,更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規律性把握和運用不斷深化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一科學理念,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道理,闡明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麵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遊?從這一意義上説,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就需要堅定不移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關於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理念源自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源自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的熱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説,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意味著清潔的空氣、乾淨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環境,關係著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具有典型的公共産品屬性。我們黨代表著廣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必須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

  關於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思想,深化了對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用“命脈”把人與山水林田湖草連在一起,生動形象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一體性關係:“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各種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實現迴圈的自然鏈條。要從系統工程角度尋求治理修復之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整體施策、多策並舉,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山上山下、地表地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進行整體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增強生態系統迴圈能力,維持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功能,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

  關於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這為我們劃出了一條清晰的、明確的、不可逾越的底線。對於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因此,要加快制度創新,建立起産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關於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在我們這樣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將是我們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難題作出的重大貢獻,也是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已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支援。我們要創造出更高的生産效率、更民主的政治、更先進的文化、更和諧的社會,還要創造出更美的自然環境;要更好地解決人與社會的矛盾,還要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中國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現代化新路,就會為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目標闖出一條新路。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生態文明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優美生態環境為全社會共同享有,需要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保護共同治理。必須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構建全民行動體系,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三、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集中優勢兵力,採取更有效的政策舉措,就一定能夠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偉大勝利。

  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迴圈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這“五個體系”全面界定了生態文明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全面建設生態文明實踐的戰略安排。這“五個體系”建設,相輔相成,既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根本之策,也是最終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指引。

  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這篇重要講話中,圍繞調結構、優佈局、強産業、全鏈條、綠生活進一步指出了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任務。要加快建立綠色生産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産業、清潔生産産業、清潔能源産業。推進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迴圈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産系統和生活系統迴圈連結。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幾場標誌性重大戰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要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要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基本消滅城市黑臭水體,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邊打邊防,減存量,防增量。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就是要始終保持高度警覺,防止各類生態環境風險積聚擴散,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生態環境風險挑戰的準備。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加強安全監管,完善監管機制,提升監管能力,確保萬無一失。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落地見效。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向改革要成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提速,形成了“四梁八柱”的生態文明制度體制機制,在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國務院新組建了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有力解決了我國生態環境領域長期存在的九龍治水、多頭治理及所有者與監管者職責不清晰等問題,理順了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翻開了歷史性的一頁。當務之急是抓好已出臺的生態文明建設改革舉措的落地,及時制定新的改革方案,不斷健全自然資源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提高環境治理水準。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就必須提高環境治理水準。環境治理是系統工程,提高治理水準,就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採取多種方式支援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大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切實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政治保障。以黨的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黨的領導統領生態文明建設,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內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是確保方向和立場正確堅定、局部和整體協調一致、全黨集中統一、隊伍整齊有力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到實處、見到實效,關鍵在各級黨委真靠前抓、動真格抓。生態環境保護決不能説起來重要、喊起來響亮、做起來挂空擋,必須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檢驗領導幹部“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的重要尺規,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必須進行嚴肅追責、終身追責。

  實踐反覆證明,只要各地區各部門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只要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為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各相關部門履行好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只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結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只要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只要有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就一定能贏得這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偉大勝利。

  “為子孫後代留下美麗家園,讓歷史的春秋之筆為當代中國人留下正能量的記錄。”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全黨全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共同奮鬥中,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在新時代徐徐鋪展開來。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