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太空挖寶,民營火箭蓄勢待發

2019-01-29 08:43: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太空挖寶,民營火箭蓄勢待發

  實習記者 于紫月

  經過數次延誤之後,1月23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終於成功試飛並回收了集火箭與飛船于一體的亞軌道飛行器,此次發射任務同時還將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資助的8項研究項目送入了太空。

  就在本月,中國也有兩家民營火箭公司傳出捷報。其中,深圳市翎客航太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翎客航太)成功試驗了第5代可回收火箭RLV-T5。另一家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航太),進行了新的火箭發動機點火試車。

  首秀之年,探空火箭為後續研製鋪墊道路

  當遙不可及的太空逐漸在技術、市場和政策的支援下變得似乎“伸手可及”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了這個寶礦。“剛剛過去的2018年被人們冠以‘中國民營火箭發射元年’‘民營火箭首秀年’的稱號。”1月27日,北京千域空天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藍天翼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8年我國3家民營企業共計發射了5次火箭。

  2018年4月,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際榮耀)發射國內首枚民營火箭“雙曲線一號S”。5月,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零壹空間)發射OS-X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9月,星際榮耀發射“雙曲線一號Z”;時隔2天,零壹空間發射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

  公開資料顯示,以上4枚火箭均為探空火箭,不具備將衛星送入軌道的能力。“探空火箭的發射為運載火箭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併為後續研製體系做鋪墊。”航太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曹夢表示。“探空火箭的發射表明火箭民企已有能力走通從火箭設計、審批到發射的全流程。”星際榮耀技術總監鄭立偉表示,真正的“重頭戲”還是在於能夠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運載火箭。

  2018年10月,藍箭航太發射了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朱雀一號”,搭載了微小衛星“未來號”。如果發射成功,“朱雀一號”將是我國首枚把衛星送入空間軌道的民營運載火箭,奈何其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入軌。

  業界和民眾都給予了民營火箭很大的試錯空間。航空航太工程師聯合組織“小火箭聯合會”的創立者邢強博士在“小火箭”微信公眾號中發表聲明,表示衛星雖未能入軌,但其啟動用戶央視表現出了極大的包容。

  “我以及我們整個集團,都對民營航太的嘗試和努力心存尊敬,我們願與社會各界一起推動商業航太産業發展。”曹夢説。

  迎難而上,挑戰液體發動機和回收再利用

  在火箭的研發上,民營企業以及“國家隊”都面臨著一些技術難題。

  “其實,很多民營企業的技術團隊是從原航太單位脫離而出的,一些專家在之前的‘國家隊’也是骨幹核心成員,所以單純從技術本身來講,民營火箭公司和國有企業沒有根本的區別。”曹夢表示。

  “液體發動機和可重復使用是現階段雙方都面臨的主要技術難點。”鄭立偉認為,火箭發動機研發週期長,需要一步步進行經驗積累和技術驗證,時間成本較為固定。如果在火箭發動機的研發上“搶進度”,往往會犧牲掉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歷史上早有案例。20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發射土星5號搭載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為了追趕美國的步伐,蘇聯抓緊研製N1重型運載火箭。由於時間緊、資金短缺等原因,N1火箭包括發動機在內的研製流程大為壓縮,省略了許多地面驗證試驗便匆匆開展飛行驗證,最終4次發射均以失敗收場,蘇聯也在美蘇太空爭霸中敗下陣來。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在鄭立偉看來,對於起步較晚、走自主研發路線的民企來説,在火箭研發、尤其是重中之重的發動機研發過程中不貪進度、按部就班地進行嚴格的技術測試或許是一種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另一方面,“實現以運載火箭為主的航太運載器的重復使用對於目前燒錢的商業航太來説,簡直就是一塊誘人的蛋糕。”鄭立偉指出。公開資料顯示,SpaceX復用火箭已經實現了第三次飛行,而我國“國家隊”和“俱樂部”(民營火箭)也都在投入精力聚焦火箭的回收再利用,目前在垂直起飛、降落等地面驗證試驗中取得了不少進展。

  “但是我們得正視與航太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可重復運載器的研製還有很多挑戰,其核心瓶頸還是在於推力深度可調的可重復使用發動機技術。我們所有航太從業者仍然需要加倍努力。”曹夢説。

  未來可期,“乘客”需求撬動商業航太市場

  “中國航太六十餘年的積累和投入,大部分資源都在國有企業,形成了一套切實有效的研製保障體系。”曹夢指出,民營企業需要花時間去消化積累和改進。“除了技術,雙方也都面臨著研發經費和市場的問題。”在藍天翼看來,研發經費的解決途徑不同——“國家隊”主要由國家撥款支撐,民營航太則依靠融資。

  “投資人對商業航太領域的重視程度確實逐漸加強。”藍天翼對此也深有感觸:“特別是2018年,商業航太作為一個早先較為生僻的領域,成為了大家願意討論的話題,這是國家政策、輿論環境、商業氛圍等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他看來,火箭作為唯一的航太“交通工具”,商業邏輯更為簡單,必將是投資人重點關注的商業航太賽道之一。從美國近10多年的投資數據來看,火箭也一直是商業航太各個賽道中拿到投資最多的産業鏈環節。

  民營火箭市場方面,藍天翼認為衛星的應用與之息息相關。“當民營企業擁有成熟的運載火箭産品之後,衛星的大量需求很有可能帶動火箭市場規模爆炸式增長。”星際榮耀總裁助理姚博文透露,就目前星際榮耀已經獲得的訂單來看,“2019年市場形勢比較樂觀”。

  “在市場的激烈角逐之下,民營火箭企業機制靈活、決策快,這是其特有的優勢。”曹夢説道。藍天翼也認為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下競爭,民營企業相比“國家隊”可能會更受歡迎。不僅如此,民營企業也完全有可能在具備能力和資質的情況下承接國家任務。

  除了衛星,火箭的“乘客”也可能多元化發展。藍天翼認為,未來成本、可靠性能夠達到一定要求的火箭或將用於太空旅遊、太空殖民等。“最早的飛機主要用於送信,而現在則是運送人員、貨物。以此類比,火箭目前的主要用途是運送衛星,未來可能也會成為一種地球表面或星際航行的交通工具。”

  相關連結

  資本為民營火箭注入動力

  據“小火箭”微信公眾號統計,人類在2018年確定入軌的太空發射再次突破100次,而最近一個入軌發射次數在三位數的年份是1990年,此後,火箭發射陷入低迷。“那個離開我們長達28年的太空探索黃金時代,開始回歸。”邢強于2018年底撰文表示。

  以往航太衛星、運載火箭等由國有企業主導的市場開始涌入一大批創業者,火箭公司也隨之拔地而起。“資本是民營火箭研製的支柱,而投資人往往以最敏銳的嗅覺預判未來。企業的融資歷程可以從一個側面窺見我國民營火箭發展的熱潮。”姚博文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成立的星際榮耀在2018年9月份完成A+輪融資,已經累計獲得投資逾7億元;而另外兩家成立於2015年前後的民營火箭巨頭藍箭航太和零壹空間也在2018年下半年分別完成B+輪、B輪融資,累計融資均在8億元左右。

  “人才與技術的儲備讓投資人對民營火箭公司有了初始的信心,再加上2018年國內創投領域沒有系統性的新投資熱點,投資人便逐漸盯上了商業模式清晰、客戶相對固定、賽道超長的商業火箭領域。”36氪基金投資經理石亞瓊説。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