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侵權典型案例:這六類保險有“坑”,勿入!
銀保監會發佈保險侵權典型案例
這六類保險有“坑”,勿入!(經濟聚焦)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保險正走進千家萬戶。保險産品種類繁多,不僅能“以防萬一”,有些還能孳息生利,保障理財兩不誤。不過,近年來保險消費的“坑”也不少,讓很多投保者叫苦不迭。
如何繞開保險市場的“陷阱”“套路”,放心投保?近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根據一段時期以來查處的案件,發佈6類常見的侵害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典型案例,提示保險消費風險。
個人資訊要收好
防止他人去騙保
案例一:某汽車修理廠利用投保車輛製造假賠案,使用車主身份證開設銀行賬戶,向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1萬餘元。
監管提示:有些車主送修車輛時,為圖方便將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保險單等資料交由汽修單位代為索賠。而對方正是利用這一點,製造虛假事故實施詐騙,侵害了保險消費者權益,同時對保險市場秩序構成危害。
建議您儘量減少代辦理賠,確需委託他人代辦理賠時,應親筆簽署授權委託書,確認授權範圍和有效期,不要輕易將證件原件交與他人;提供證件複印件時,註明使用範圍、有效期等。車輛理賠結案後,還應及時查詢理賠記錄,核對出險次數及賠款金額是否與實際情況一致,發現異常要及時聯繫保險機構進行核實。如發現相關人員利用你的資訊騙保,應協同保險機構向公安機關報案。
記者點評:拿你的身份證去騙保,就算汽修廠老闆是你朋友也不行!騙保損害個人誠信記錄,這個是要付出代價的。把重要個人證件隨意交由他人使用,會導致“誠信”隨意透支,將來在社會上可能寸步難行。
電話推銷套路多
關鍵資訊他不説
案例二:某人身險代理人在電話銷售過程中,誇大保險責任,對與保險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作虛假宣傳,對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同時違規銷售萬能險。
監管提示:保險電話行銷,誤導消費者的“套路”主要有:誇大保險責任,比如宣稱保險産品“沒有任何免賠,沒有任何門檻,花多少報多少”;對保險政策作虛假宣傳,比如宣稱“監管機構已統一發文,今後保險費率要上調”;對投保人隱瞞合同條款重要內容。此外,根據相關保險監管規定,萬能險不能通過電銷渠道銷售。
如果您通過電話渠道購買人身保險産品,要注意以下事項:一是電話推銷的萬能險,可能暗藏陷阱。二是對合同條款的關鍵資訊,如保險責任、責任免除、保險金額、保險期間、繳費期間、退保損失等,做到心中有數,以防被誤導。三是收到保險合同後,發現誤買1年期以上人身險産品的,可在猶豫期內無條件解除合同,保險公司除扣除不超過10元成本費以外,退還全部保費;解除1年期(含)及以下合同的,保險機構要退還保單現金價值。
記者點評:電話可以接聽,簽約一定要見面。保險責任、産品分紅等,要以白紙黑字、標準制式的合同文本為主。那些製作精良的影音作品、印有公司標識的宣傳資料,都不要輕信!
他把收益吹上天
你要冷靜察風險
案例三:某人身保險中心支公司在推銷分紅險時,謊稱該保險的滿期利益約為40萬元並即將停售;續期服務人員繼續欺騙投保人,誇大産品分紅收益,未向投保人寄送紅利通知書。
監管提示:保險代理人在推銷分紅險、投連險、萬能險等“新型人身險産品”時,必須充分説明以下內容:分紅險的未來紅利分配水準是不確定的;投連險未來投資回報是不確定的,實際投資收益可能會出現虧損;萬能險在最低保證利率之上的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取決於公司實際經營情況。
記者點評:這些年,一些短期高收益的人身險産品熱賣,保險市場亂象紛紛,也把消費者“鼓噪”得失去理智。要知道,任何時候,保險的主要功能都是保障,當您把家庭財富雞蛋放到多個籃子裏時,需牢記,保險那一籃是“為難遭災”時的救命養命錢,不要惦記著靠它發財。沒有科學的保險消費觀念,輕信承諾、草率投保,反有可能誤入陷阱、雞飛蛋打。
合同條款雖繁瑣
代簽代答使不得
案例四:有消費者在投保分紅險時,行銷員引導他在接受保險公司回訪時對全部問題都回答“是”,並且這位行銷員還代投保者抄錄風險提示語。發生糾紛後,監管部門查實了代抄風險提示語的問題,但由於消費者不掌握其他問題的有力證據,維權難度較大。
監管提示:保險合同簽約環節,在抄寫風險提示及簽字確認前,應仔細閱讀合同條款,認真評估産品是否符合自身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切勿盲目簽字確認,更不要讓他人代簽。此外要認真對待保險公司回訪,如實回答問題,有不懂的要及時向保險公司諮詢。最後還要認真對待銷售過程的“錄音”“錄影”,買賣雙方“出鏡留聲”,防範可能發生行銷誤導。
記者點評:不少消費者在金融消費過程中,對收益率之類關注頗多,卻對安全問題疏忽隨意,防範意識明顯不足。這些“再次確認”雖然繁瑣,卻是金融消費者用一次次“教訓”換回來的“亡羊補牢”,是監管部門一層層加固起來的“制度籬笆墻”,每一條都有道理,您不能不當回事。
公司拒保“交強險”
向上投訴罰他款
案例五:有消費者投訴,某財險公司拒絕承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監管機構對該公司罰款5萬元。
監管提示:交強險是強制保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車主必須買,保險公司也必須賣。如遇保險機構拒絕或拖延承保交強險等行為,消費者可通過保險機構客服電話等渠道反映,或向監管機構投訴,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記者點評:交強險經營秉承“保本微利”原則,國家限制保險公司在這項業務上獲利太多,有些公司經營這項業務不情不願。但車主們大多選擇同一家公司投保交強險和商業車險,保險公司“摟草打兔子”,實際上也並不吃虧。因此,監管部門嚴禁保險公司“挑肥揀瘦”。下次哪位車主再遇到保險公司拒保交強險,不廢話,記住保險投訴電話:12378!
“即將停售”別輕信
查實再買更安心
案例六:某人身保險公司代理人在其微信朋友圈中發佈“購買返還型健康保險最後機會”“重大疾病保險費率調整”等“炒停”資訊,誤導消費者,涉嫌虛假宣傳。
監管提示:根據《人身保險銷售誤導行為認定指引》,銷售人員不得以“産品即將停售”為由進行誤導宣傳;即使保險公司決定在部分區域停止使用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保險公司也不得以此為由進行行銷。消費者購買保險時不要輕信網路傳言,相關政策資訊應以官方渠道發佈為準。
記者點評:如今保險市場已實現充分競爭,各家公司都拿出十八般武藝,保險公司豈會放著賺錢的買賣不做?停售的,要麼是保險公司賣不動了,要麼是打價格戰使其風險凸顯,讓監管層看不下去了。甭管是哪類,咱大可不必去追,追上不一定有好處,反而可能是風險。
曲哲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