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咖啡豆背後的開放故事
新華社上海10月11日電 題:一顆咖啡豆背後的開放故事
新華社記者潘旭、孫青、李海偉
“近年來,咖啡在中國市場從‘高端小資’到‘遍地開花’,這背後是開放帶來的變化。”距離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行不到1個月,哥倫比亞咖啡生産者協會駐華首席代表吳佳航正在到處奔波,精選出不同産區的咖啡豆,把它們帶進哥倫比亞企業的展臺。
“以前中國老百姓愛喝咖啡的不多,後來大家習慣上了速溶咖啡,如今開始追求現磨咖啡,有的還挑咖啡豆,挑品牌,我們正在經歷咖啡市場井噴式發展的最好時代,而參加進口博覽會是我們在中國市場露面的最好機會。”吳佳航説。
哥倫比亞咖啡生産者協會是該國最大的農業類非政府組織之一。12年前,協會在中國開設代表處並任命吳佳航為負責人,使得遠在南美卻風靡世界的經濟作物哥倫比亞咖啡大踏步地走進中國市場的大門。
“中國人素來愛喝茶,當時就連哥倫比亞人都不相信自己的咖啡豆能賣來中國。”從小生長在哥倫比亞的吳佳航説,中國代表處剛剛成立時,大部分老百姓認知裏的咖啡是速溶沖泡的,味道是苦的,價格也較低廉,很多人甚至沒見過咖啡豆是什麼樣子。
如果把豆子賣來中國,從一粒咖啡豆到一杯咖啡,至少要經歷一個月的海上物流、工廠烘焙以及咖啡師製作,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價格有沒有競爭力,經銷商感不感興趣、消費者會不會接受……哥倫比亞當地業界曾心懷疑惑。
“我一直對哥倫比亞人説要‘勇敢’一些,不要質疑中國市場的開放度,只要考慮中國老百姓的接受度。”吳佳航説。
一些國際性盛會常被視作海外商品與中國老百姓親密接觸的良機。從北京奧運會到上海世博會,在吳佳航的努力下,賽事觀眾和博覽會參觀者喝上了純正的哥倫比亞咖啡。
“我們現在正在全力備展,參與進口博覽會不在於當場簽下多少單子,而在於讓中國市場和海外商品及服務彼此熟悉,為後者步入中國開放大門做好準備。”吳佳航説。
他告訴記者,12年前哥倫比亞咖啡在中國的年銷量不足400噸,如今年銷量已超過2000噸。從兩國經貿整體上看,中國是哥倫比亞第二大貿易夥伴,哥倫比亞是中國在拉美第六大貿易夥伴。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雙邊貿易額為113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74.4億美元,進口38.6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1.5%、10.1%和51.9%。
“希望進口博覽會能讓更多哥倫比亞商品走進中國,並促進兩國文化交流。” 哥倫比亞駐上海總領事館總領事露絲·海倫娜·艾徹維麗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