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一

2018-10-10 09:4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員工在位於濟南高新區的浪潮集團高端容錯電腦生産基地工作(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 題:“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當前中國改革發展述評之一

  新華社記者張旭東、韓潔、王希

  8日,寒露。在這樣一個天氣逐漸變涼的深秋觀察中國經濟形勢,別有深意。

  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一些人對中國經濟走勢不乏擔憂和疑問;更甚者,有的人趁機彈起“看衰論”的調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準確認識中國經濟的大邏輯,清晰把握時代發展的大方向,就不難廓清迷霧、撥雲見日。

  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時所言:“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是樂觀的。”

  遊客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古城遊覽(10月3日攝)。新華社發(姚方 攝)

  如何看待經濟增長“穩中向好”與“穩中有變”?

  觀察當前中國經濟,有兩句話:一是“穩中向好”;二是“穩中有變”。

  “穩”在哪些方面?“變”的程度有多大?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從外部看,國際經濟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特別是美國挑起的經貿摩擦,為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

  從內部看,經濟結構性矛盾出現新變化,轉型升級中遇到的矛盾比預想的要大,投資、出口、消費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增速有所放緩,實體經濟困難和金融隱患並存。

  “變局”之下,難免煩憂。有的外資企業怕中國經濟紅利不再,在“走和留”之間糾結;有的國內企業因眼前困難而有所困惑。

  猶如一條浩蕩不息的大河,礁石險灘阻擋不住其奔騰向前;儘管運作態勢有“變”,但“穩”字始終是當前中國經濟的主基調。

  從“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這四大宏觀經濟指標看,中國經濟“四梁八柱”遒勁巋然,“基礎大盤”紮實牢固:

  ——上半年經濟增長6.8%,連續12個季度穩定運作在6.7%到6.9%的合理區間;

  ——前8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超千萬人,5%左右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處在歷史較低水準;

  ——1至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是一個較低的水準;

  ——國際收支基本平衡,9月底外匯儲備依然雄厚,超過3萬億美元。

  即便美方已對我加徵關稅,中國當前經濟運作仍不乏亮點:8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不降反升;前8個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9%、創2011年以來同期最高,高技術産業增長超過10%;新設企業平均每天超過1.8萬戶,以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新動能加快成長,為經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作為經濟先行指標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26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再用“總量、結構、品質、效益”四大指標維度來衡量,經濟穩中有進的態勢亦為明顯。

  “總的看,我國經濟運作還是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是在穩中有變的新形勢下,要更加重視投資、消費等指標的波動,防止短期波動轉化為下行態勢。”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

  針對新變化,中央已部署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六個“穩”也代表著下半年政策發力方向,更向外界表明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而這些穩的舉措正在次第展開,併發揮效用。

  7.26億人次的國內遊、近6000億元的旅遊消費,同比增長均超9%……無論是旅遊人數還是消費額,在這個國慶黃金周中再創歷史新高,成為中國經濟擁有澎湃動力的最好例證。

  事實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正是在風雨考驗中不斷壯大。事實證明:無論是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長江大洪水衝擊,還是2008年時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和汶川大地震的挑戰,歷經多難考驗、飽受挑戰洗禮的中國經濟淬煉成鋼,21世紀以來從全球第六位躍居第二大經濟體,並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的發動機。

  1979年就訪問過中國的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前不久這樣稱:“許多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即將停止的預言,最後都被證明是錯誤的,我始終對中國經濟增長保持樂觀態度。”

  在負責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技術開發的億通公司本部大樓,工作人員介紹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相關情況(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如何看待投資增速下滑與精準發力?

  投資增速下滑的勢頭,著實令人警惕。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下降2個多百分點,比前7個月繼續下降0.2個百分點;這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僅增長4.2%,比去年同期下降15.6個百分點。

  更值得注意的是,投資先行指標低位運作:前8個月投資到位資金僅增長2.1%,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下降18.3%。

  投資怎麼了?

  如果把固定資産投資拆解分析,今年以來投資增速下滑主要受基建投資增速下行拖累;實際上,民間投資增長達8.7%,比整體投資高3.4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增速已連續5個月回升,房地産開發投資也保持平穩。

  基建投資放緩的一個根源是資金問題。出於經濟轉型考量和防風險需要,在財政部門加強地方政府舉債監管、金融部門加強信貸監管背景下,不少地方投資資金呈現缺口,有的新開工基建項目進展不如預期。

  既要防風險,又不能“大水漫灌”,多難之下,如何穩投資?

  關鍵要調結構,重點在補短板。按照部署,相關部門將加大基礎設施、農業、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資;財政部門也督促地方加快1.35萬億元專項債券發行進度,保障在建後續項目融資;同時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一些合規的、有利於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強後勁的基礎設施項目可能陸續會開工建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表示,基礎設施投資有望緩中趨穩。

  數據表明,1至8月份全國新增意向投資項目投資額同比增長4.5%,自今年4月份以來首次回升;基礎設施業新增意向投資額降幅收窄1個百分點,年內首次出現降幅收窄態勢,投資意願正有所增強。

  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名校英才入秦”專場招聘會上,高校應屆畢業生向用人單位諮詢相關資訊(5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如何看待外部影響與出口穩中向好?

  應對經貿摩擦挑戰,穩外貿、穩外資是必答題。

  由於不少企業盡可能規避風險、提前下單,當下外貿、尤其是出口態勢尚未受到大的影響。前8個月進出口總額3.02萬億美元,增長16.1%;其中出口1.6萬億美元,增長12.2%。

  “雖然有一些貿易摩擦,但是穩中向好的態勢還在延續。”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傅自應説。

  專家指出,不可否認,後續出口隨著時間推移難免受到一些衝擊,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也會有所顯現。但對於出口會陷入困境的擔心,則大可不必。

  經過幾個回合,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商品總價值雖已達2500億美元,但對經濟的實際影響並沒有想像那麼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加稅後也有一定比例繼續出口到美國,還有另外一些出口到第三方市場,“無論是對我們整體出口,還是對整個經濟增長,其風險是可控的。”

  發展到今天,中國貿易夥伴已擴展到231個國家和地區,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得到縱深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進出口額超過5.5萬億美元。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抗外部衝擊的能力也不同以往。十多年前我國外貿依存度曾高達64%,隨著我國經濟模式逐漸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拉動,2017年外貿依存度已降至約33.5%,出口依存度降至約18.5%。

  “越是面對挑戰,越要危中尋機。”歷經多次貿易摩擦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説,依靠科技創新和加快全球産能佈局,企業在競爭和挑戰中不斷成長,如今産品在歐美市場佔比不減反升。

  這些逆勢發展的企業,正是當下全國上下一心聚焦幹好自己的事情、有效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的生動縮影。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中國按照自己的既定部署和節奏,堅定擴大開放不動搖,堅定不移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應對、穩紮穩打,彰顯大國的成熟心態和從容風範。

  中國美國商會發佈的《2018年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約60%的受訪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目的地之一,74%的會員企業計劃擴大在華投資,比例為近年來最高。

  “我們對在華投資前景仍然十分看好,對未來的投資增長充滿信心。”華南美國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的話,道出很多深耕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心聲。

  這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7月2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如何看待消費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化?

  在外部環境生變的背景下,當前對於消費放緩的議論頗多,有人甚至把榨菜企業利潤增長、網購平臺走紅作為“消費降級”的證據。

  “8月份消費品市場同比增長9%,增速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1至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3%,增速與1至7月持平。”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高級統計師盧山表示,總體來看消費品市場穩中有升。

  雖然相比去年同期增速略低1.1個百分點,但如今9.3%的增速確實不低:今年1至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超24萬億元。

  今年上半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5%,比上年同期提高14.2個百分點。

  指標變化僅是一個維度,觀察中國消費需要更廣的視野。

  如今消費新供給、新業態、新渠道的不斷涌現,正帶給人們更豐富的選擇。以網購為例,前8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達55195.5億元,增長28.2%。

  “有關中國消費降溫的確鑿實證並未出現。”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撰文稱。他注意到,中國龐大且持續壯大的中産群體將更大比例的收入投向教育、醫療、旅遊及其他未計入官方零售數據的服務行業。

  僅以上半年數據為例,國內旅遊人數超過28億人次,同比增長11.4%;每人平均體育健身支出同比增長39.3%……每個數據都傳遞出服務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

  毋庸置疑,消費市場紅火的同時,仍存在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服務領域供給不足、一些領域産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等“消費痛點”,一定程度對人們消費意願産生擠出效應,這需要在發展中用改革的辦法儘快化解。

  值得關注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前不久已有針對性公佈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這無疑將有效促進消費提質升級,釋放新動力。

  關注中國經濟的人士注意到,面對風雲變幻的外部環境,中國正在行動,下半年從中央到部門召開的各種專題經濟會議更為密集,出招更為頻繁:“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速,減稅降費支援實體經濟,加快落實負面清單制度,關稅總水準將由9.8%降至7.5%……一系列穩預期、促發展、提信心的深化改革開放舉措相繼出臺,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

  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發展基本面沒有變,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億多個市場主體……動輒以“億”來計量的市場空間,凸顯出大國經濟的特質,這是我們能夠“變中取勝”的底氣所在。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3億多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中國擁有豐富的宏觀調控應對經驗,政策工具箱充足、政策空間巨大,這是我們能夠“變中取勝”的信心所在。

  “乘坐”中歐班列的進口沃爾沃汽車抵達西安港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6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工人在陜重汽汽車總裝配廠車間內操作駕駛室吊具,將駕駛室與底盤進行連接(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