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新興産業發展持續向好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8月的浙江舟山,驕陽似火,在六橫島南側的海面上矗立著一排排潔白的海上風力發電機,正迎著海風全速運轉。自2017年12月成功並網以來,這裡的18台風機已累計發電超過5768萬千瓦時,到今年年底,63台風機全部安裝達産後預計年發電量將達7.5億千瓦時,屆時舟山百姓用電的14.2%將來源於此,相當於減少21.3萬噸標煤消耗。海洋新興産業技術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這只是當前科技撬動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自然資源部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我國海洋生産總值近3.8萬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海水淡化等為代表的海洋新興産業發展趨勢持續向好。“高新藍”技術正成為激活海洋經濟的新引擎。
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發展迅速
7月3日,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發佈了海洋天然産物三維結構數據庫,3.1萬個海洋天然産物的準確三維結構等重要數據將向全球開放共用,可直接用於虛擬篩選與智慧藥物設計,將會提升海洋藥物開發的速度與效率。
“在長期開發‘藍色藥庫’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將海洋生物資源推向海洋生物醫藥産業終端産品過程的核心,就是把已發現的資源加速形成創新、實用的産業成果。”國家海洋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説。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平臺主任楊金波介紹,目前,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已經完成170余個美國FDA批准的腫瘤藥物靶點對海洋化合物數據庫的精確篩選,發現1000余個具有開發前景的抗腫瘤藥物苗頭分子,發現了諸多可開發為海洋藥物的先導化合物,海洋藥物篩選準確率由20%以下躍升到70%以上。
技術進步驅動效果顯著。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海洋生物醫藥業增長11.1%,産業集聚逐漸形成。最新統計數據也表明,2018年上半年我國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營收增長較快,重點監測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13.2%。
2012年至2015年,煙臺海洋生物醫藥産業年均增速超過50%,僅2016年,煙臺海洋生物醫藥産值超過百億元;2018年上半年,廈門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實現産值39.4億元,同比增長達42.7%。發力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開發,已成為我國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節節突破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重點監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1%。海上風能、潮流能、波浪能……海洋這座沉睡多年的藍色能源寶藏正在被科技喚醒。
由杭州林東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建設的“3.4兆瓦LHD模組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1兆瓦,一舉使我國潮流能發電裝置裝機規模、年發電量、穩定性等多個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成為亞洲首個、世界第三個實現兆瓦級潮流能並網發電的國家。“自2017年5月實現全天候運作發電並網以來,我們已穩定運作一週年,並網發電量超過80萬度。”林東新能源公司總工程師、董事長林東介紹。今年5月,加拿大和紐西蘭的團隊陸續前來考察,中國潮流能開發引發國際關注。
能源結構轉型、技術進步……高品質發展下,海上風電不佔用土地、不消耗水資源、單機容量大、機組發電量高等優勢愈發凸顯,我國海上風電建設節節突破。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共319台,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6.61%;累計裝機達到279萬千瓦。2018年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71%,截至5月底,海上風電並網裝機容量達255萬千瓦,同比增長26%。如果按年平均發電小時數2000小時計算,每年可提供清潔電量51億千瓦時,減少約165萬噸原煤使用,同時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42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近5000噸。
海水淡化惠及海島民生
臺山島,位於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鎮,是福建境內距大陸最遠、公海最近的島嶼,被稱為“海上公園”。島上居民458人,全村90%人口從事漁業捕撈,淡水緊缺。而今後,他們不必再為淡水資源擔心。由福建省中海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設計建造的臺山島3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項目已經啟動,並上報國家重大項目庫。
“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具備系統整合和工程成套能力,在國內建成擁有自主技術的日産萬噸級以上的示範工程,技術水準與國際接軌。”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李琳梅説。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海水利用業繼續平穩發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0余個,工程規模120萬噸/日,可供800萬人口城市的居民用水。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在遼寧、山東、青島、浙江、福建、海南等沿海省市,力爭通過3年~5年時間,重點推進100個左右海島的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及升級改造,初步規劃總規模達到每日60萬噸左右,到2020年,海島居民用水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
科技引領新興産業,可以預見,海洋經濟的一片藍海正在到來。